文学翻译的至高境界——祝贺草婴先生九十华诞

  为宣扬“人道主义”而翻译

  不过,草婴先生让人敬服的不只是他对待文学翻译的严谨、毅力和所取得的引人瞩目的成就,更为让人敬重的是他所抱持的人文情怀和追求。他以顽强的毅力和专注、持之以恒二十载投入翻译托尔斯泰的作品,其强大的内在动力就是他对人道主义的执着追求和作为知识分子的独立良知。在“文革”十年浩劫中,他因为翻译过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等作品,被划为重点批判对象,受到隔离审查,乃至被赶到农村进行劳动改造。那些年,他不仅在精神上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和折磨,肉体上也曾两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一次是在农田劳动中胃出血,一次是干重体力活时胸骨椎压缩性骨折。也正是这种炼狱般的磨难,让他对社会、对人、对文学有了深刻的思考。他曾对作家冯骥才先生说过:“在十年动乱的煎熬中,我深刻认识到缺乏人道主义的社会会变得多么可怕。”在另一处和友人的谈话中,他说:“在历史上少数人统治多数人,少数人以自己的意志决定多数人的命运,是人类苦难的根源,也是人类无数次浩劫的原因。要结束这样的悲剧,必须宣扬人道主义。”可以说,在“文革”结束后,他暗下决心,用余生之年完整系统地翻译托尔斯泰的作品,其精神根源和动力就在于此。因为他觉得:“托尔斯泰是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托尔斯泰作品的全部精髓就是人道主义”;而且系统翻译托尔斯泰的作品这件事以前从未有人做过。

  今天,我们可以说正处在一个翻译出版外国文学的繁荣时期,从事文学翻译的人数可谓众多,有些翻译家出版的翻译作品可谓汗牛充栋,翻译水平也可谓优秀,但与草婴先生这样的翻译大家相比,也许最重要的差距就是翻译背后对人道主义人文情怀的追求吧。更何况,“人道主义”这些似乎“陈旧”、“过时”的语词,在我们的现实中并没有失去其现实意义呢。

  特约撰稿 曹元勇(上海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翻译家)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