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余家海外知名书店联展中国图书

  通过图书让西方了解中国,读懂中国,这着实是个不易的命题。以上海新闻出版发展公司编辑出版外语版《文化中国》丛书为例,《清明上河图》是很多中国人都很熟悉的作品,但该怎样向西方读者呈现这样一幅精品?

  在内容上,为方便读者,特别那些不熟悉中国的西方人理解作品,文字通俗易懂、大信息量是两条首要原则。编辑设计是细致描述每个场景,画册的每一页上都有明确的脚注。例如,有一页上画着一艘大船、一位骑在马背上的妇女以及一家饭店。这幅画的下面这样解释:“这家临河的饭店,店屋的篷檐伸出,用栏杆来架设临水的部分,摆上了桌椅,既扩展了店面,又方便了船上的顾客上船就餐,还有很好的观景效果。在店门前,伙计正在用竹竿撑起彩带锦旗,招徕顾客。”

  在装帧上,考虑到该作品传统的卷轴形式、由右至左的阅读方式,编辑设计理念采用中西合璧的装帧形式。刚拿到手中,它看上去是一本普通的西式装帧的画册,打开后方知:每一页均可被拉开拉直,全书被展开后,一幅完整的宏伟长卷呈现在读者眼前,800多年前热闹繁华的中国城市生活跃然纸上。但每页下方,配以该页图像的缩略图,用红色的线框为文字解释“定位”,具体化、细节化、直观化。

  如今,该书不仅进入了国外机场、火车站书店,还进入了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书店等。《清明上河图》再版了两次,也已经售罄,美国当地报纸发表名为《中国历史珍藏的卷轴》的评论称:“如今,每个人都可以欣赏到中国艺术瑰宝《清明上河图》了。”

  展销活动的准备工作足足做了6个多月,包括物流、印刷,针对每个国家不同的规定和习惯的相应调整,图书位置的摆放等。为了在书店现场营造浓浓的春节气氛,中方人员采购了120余个龙玩偶、50余个灯笼、近70副对联。为了让各地市场了解红灯笼的使用方法,中方人员专门拍摄了视频,指导店员安装。同时,根据当地市场的要求制作海报、台卡、跳跳卡等多种视觉产品,展出联展的主题形象,最终装了几十箱,送到参展各国。

  “一个只能出口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的国家,成不了世界大国”

  “孔子,孔子,人人都在讨论孔子。跨越了2000年,孔夫子‘活跃’在东方人、西方人的唇齿之间。”

  ——联合国经社部战略规划司司长内维德·哈尼夫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它是心灵和情感的桥梁,比政治交流更加久远,比经济交流更加深刻。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说了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一个只能出口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的国家,成不了世界大国。”

  对此,王有布感慨说:“中国文化走出去,是个漫长而艰难的历程。现在外国读者已不再满足于一些表象的元素和符号,而是需要更深层次的东西。市场不断发生变化,我们一直在探索、渐进、践行。利用欧美主流成熟分销渠道,按照国际惯例运作,已成为中国图书融入世界的必由之路。”

  法国拉加代尔服务集团是全球最大的跨国图书发行零售商,在全球交通枢纽有3000多家书店。在中央和新闻出版总署的直接推动下,上海新闻出版发展公司通过拉加代尔公司在全球交通枢纽的书店,开始批量销售图书产品。2009年配合法兰克福书展中国主宾国活动,在法兰克福机场的17家书店展销了外语版的中国图书。2010年,在澳大利亚7个城市的27家机场书店举行了外语版的中国图书推广活动。2011年春节之际,双方合作在全球首次借欢庆“中国年”之际,开始举行主题为“阅读中国”春节外文版的中国图书联展。

  中国驻纽约总领馆工作人员说:“中国出版社的图书很难进入西方人的书店,我们能做成这样非常难得。文化交流需要细水长流,图书是个很好的传播媒介。”法国拉加代尔公司北美公司的项目负责人表示:“(联展)在重要市场的零售网络,向忙碌的北美人介绍了一个生机勃勃、独一无二的中国。”在巴黎北区火车站,仅几天就卖出十几本中国文化的图书。“于丹的关于孔子著作的书是我们书店的畅销书。”这位不苟言笑的书店负责人认真地说。

  王有布一直记得,在法国一家博物馆门口,遇到了一群法国中学生。一位女孩在同伴的鼓励下,有些生涩地说:“你好!”她说,父母说学习中文会让她有好的未来。在位于塞纳河畔的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主管朱民老师说,这里不仅开设不同水平的汉语课,还开设了书画、气功、养生、民族乐器、茶艺等课程。这些收费的培训现有学员800多人。看了“阅读中国”活动的图书后,他们希望邀请图书作者到那里举办讲座,举行图书展销,让中国文化的传播内容更丰富,途径更立体,效果更深入。

  面对此次展销中儿童类、语言类、文化类等相对浅显的读物更受欢迎的情况,王有布坦言:“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必定是由浅入深的过程,中国作家也需要逐渐地以群体亮相世界,我们还将策划推出语种更丰富的中国图书。我们愿意做‘文化走出去’中的泰山挑夫,让世界领略中国文化之美。”

第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