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辞书出版社:“上海题材”图书出版渐入佳境

    上海辞书出版社历来注重“上海题材”图书的编辑出版工作,数年来全力打造围绕“上海题材”的海派文化精品力作,涉及文化、政治、宗教、经济、科技、教育、历史、艺术等各方面,迄今已经出版图书400余种,已经成为上海乃至全国出版社出版上海题材图书最为丰富的出版社之一。
  上海自开埠以来,中西文明交汇,古今文化交融,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和鲜明的文化特色。上海辞书出版社历来注重“上海题材”图书的编辑出版工作,数年来全力打造围绕“上海题材”的海派文化精品力作,涉及文化、政治、宗教、经济、科技、教育、历史、艺术等各方面,迄今已经出版图书400余种,已经成为上海乃至全国出版社出版上海题材图书最为丰富的出版社之一。
  上海辞书出版社“上海题材”图书以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全面解读上海,形成了工具书、学术著作、大众读物三大板块。各块面之间相对独立,又互为补充,相得益彰。这些图书质量优良,特色鲜明:一是突出体现科学文化创新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成果。如《上海大辞典》《上海世博会用语词典》等。二是着重凸显上海在文化领域的优势和领先地位。如《海外上海研究书目:1845-2005》《外国文献中的上海丛书》等。三是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了海派文化的独特魅力。如《上海城市社会生活史丛书》《上海书系》等。四是突出文化、旅游、服务等板块,如《上海宗教之旅》《上海旅游黄页》《上海旅游指南(英文版)》等。这些“上海题材”图书体现了海派文化的底蕴和文化魅力,向海内外读者展示上海历史、文化和现状,为上海的文化创新与交流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塑造“海派”城市精神和文化胸怀,为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添砖加瓦。

  工具书:打造解读上海的钥匙

  编辑出版上海题材的工具书是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强项。迄今已经出版了《上海大辞典》《上海掌故辞典》《上海名人辞典》《当代上海大事记》《上海老歌名典》《上海话大词典》《上海世博会用语词典》等专科、专题工具书,还陆续出版了《朱家角镇志》《上海旅游年鉴》等一批上海地方志书、专志、地方综合年鉴、行业年鉴、专业年鉴百余种。
  历时八年编纂而成、总字数逾700万字的《上海大辞典》(3卷本)是迄今为止我国以上海为内容编纂出版的规模最大的大型综合性工具书。《上海大辞典》以时间为线,纵横结合,分地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物6篇,收词近2万条、图片2000余幅。收词上起上海地区成陆、出现居民时期,下迄2005年底(部分内容延伸到2006年),举凡自然环境、建制沿革、政区划分、机构与职官、政党社团、租界、研究成果等均予以收录;内容涵盖政治史、经济史、军事史、思想史、文化史等各个领域。另外,辞典还专门配有颇具史料价值的上海历史地图20幅,包括从嘉庆年间开始的不同时期上海地图,上海租界不同时期分区图、规划图。以古今地图对照,可以直观地看出上海城市演变之轨迹。《上海大辞典》入选2008年度新闻出版署第二届“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并荣获上海图书奖(2007-2009年度)一等奖,代表了当今上海史研究的最高水平,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上海话大词典》则是新中国成立至今首部收录最多词汇的上海话大词典。词典里收录的词汇不论新老,无谓雅俗,都有囊括。既有如“拗造型”(即摆pose的升级版)、“有腔调”、“蛋糕裙”(下摆较大的一层一层叠起皱摺的裙子)等时下流行的新词汇,又有“吃讲茶”(过去请公众或有势力的人出面在茶馆里摆平事端)、“开荷兰水”(即倒喝彩)、“盘香纽头”(一根带子盘成形如盘香的布制纽扣)之类的老词。还有,“捣糨糊”这样的写法是不对的,其实应该是“淘浆糊”,因为“糨”是去声,而上海话里读平声,应是“浆”。这类的词还有:“扎台型”、“混腔势”、“埃面”(那儿)、“伊个”(他的)等。作为我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上海话大词典》,共收集了1.5万个上海话词汇,全部采用国际音标标示,注释简洁明了;此外,还先后推出了“分类编排版”和“拼音输入版”两种版本,以方便读者选用。
  而2012年将出版的《上海掌故大辞典》是在1999年版《上海掌故辞典》的基础上修订而成。选收老上海以社会生活为主的掌故旧闻,包括地名(河流),市政,新闻事件,宗教,会馆公所,社会团体,经济(金融、工商),建筑住宅,园林公墓遗址胜迹,新闻出版,教育,卫生体育,影戏娱乐,饮食,物产风俗,方言俚语等方面词目2500余条,字数由原来的93万字扩充到150万字。

下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