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一直盼望有一部权威、完整的有关上海方方面面的工具书,虽然近些年来,也有专家出版了各式各样的资料性的上海史研究资料,但终是觉得还不够解渴。现在,随着一部全方位展示上海的《上海大辞典》的出版,终于使爱好上海史研究、阅读的朋友们得到很大的满足。
由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王荣华先生主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上海历史研究所所长熊月之先生和上海辞书出版社社长张晓敏先生为副主编的《上海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是最具权威、最为完整的一部有关上海的工具书;是近年来上海文化建设方面不可或缺与替代的一部扛鼎之作。可喜可贺可敬!
《上海大辞典》可谓是一个浩浩之大工程。二百多位上海史研究专家,历时八载,八易其稿,700万字,2000余幅图片,从嘉庆年始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地图、规划图20幅。精装上、中、下三册,分地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人物六辑,收词两万余条,从距今约6000年前上海西部高地冈阜出现先民足迹始直至今天,浩浩淼淼,令人叹为观止。
纵览《上海大辞典》,它的第一大特点,就是它的权威性。鉴于上海大都市在国际上的地位,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各个领域的突飞猛进,上海史学研究已成为国际学术界的一个热门学科,在世界各国,各种各样的上海史学著作层出不穷,收录在《上海大辞典》中的各国有关上海史研究的著作多达250种,上海史学论文319篇,邻国日本学者的著作达88种,而国内研究上海史著作及各类地方志、文化志、行业志更是多达近2000种(而这2000种还仅仅是从新中国建国后算起)。《上海大辞典》不仅研究和吸收了西方各国及我国建国前后的众多著述的长处,而且在各个方面多有创见。可以这样说,《上海大辞典》体现了迄今为止上海史学研究的最高水平。
《上海大辞典》的第二大特点,就是它的史料性。作为辞典,完整、详尽、精确、科学的史料的占有,是它的第一要务和功能。《上海大辞典》作为上海社会科学院的重点科研项目和重点工程,集中了院内和社会上的二百多位上海史研究专家,广泛收集、研究各个领域上海史研究成果,细分为地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人物六个方面,吸收百科全书的特点,以辞书条目形式展开,以时间为引线,纵横结合,以分科的形式分为大条、中条、小条等多个层次,一目了然,各个阶层的人士都可在这百科式辞典中找到自己所需的内容。就其史料的完备而言,真可谓信息密集、容量恢宏,系统性和实用性兼备。
《上海大辞典》在尽可能多地占有现已掌握的史料基础上,为了读者查阅之方便,还以图、图表与文字相结合,这是该辞典的第三大特点。在该辞典的附后部分,有38种与上海有关的各种历史表格、名录,占全辞典的六分之一居多。如上海地区的历代官职表、新旧路名对照表、上海高层建筑简表、上海地区建置沿革表、《上海史中文著作录要》、《海外上海学西文著作目录》、《海外上海学论文目录》、《日本学者编写的上海史著作录要》,众多例表不仅有利于广大读者查阅,而且对于上海史的研究者来说,不啻是一份极其珍贵的参考资料。
上海作为国际性的大都市,在世界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即将到来的2010年,上海还将举办举世瞩目的世博会,至时,来自于五大洲四大洋的各国友人云集上海,上海更需要有一部与之相匹配的辞典作为它的文化导引,现在,我们完全有理由这样说:《上海大辞典》完全有资格与之相称衡,它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诚如主编王荣华先生在序言中所言:“上海正在努力建设现代化文化大都市。理清上海历史文脉,研究上海城市特质,弘扬上海城市精神,是建设文化大都市宏伟事业中的题中之义。如果能在这一宏伟事业中起到考镜源流、展示特色、方便查找、索引指路的作用,我们将感到无上的荣光。”
《上海大辞典》的应时出版,承载了这样的宏大使命,是上海社会科学工作者集体智慧、集体攻关的结晶,是上海文化建设的一大硕果,也是上海文化建设的骄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