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象征人类智慧的意大利画家达·芬奇名画《最后的晚餐》里,耶稣旁边的圣约翰为何长得像女人?圣彼得为何手拿一把刀?桌上为何没有圣餐?……几百年来,艺术史家为这些问题争论不休。
自丹·布朗《达·芬奇密码》问世以来,以历史谜团为主题的小说层出不穷,但大部分都是跟风之作,唯有西班牙作家哈维尔·西耶拉对此有独到见解。尽管挑战了相同题材,但他根据自己漫长的调查研究,以令人信服的完整理论依据和详实的历史资料,另类解读了达·芬奇的惊世之作,这就是他的小说《秘密晚餐》。在美国出版当年,与《达·芬奇密码》同列全美畅销书榜前列。
这本创下在40多个国家出版、全球发售400万册奇迹的《秘密晚餐》,日前已由上海99读书人公司引进,上海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为此书中文版造势,哈维尔·西耶拉最近应邀来到上海,与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达·芬奇密码》译者朱振武先生和众多读者共同探讨达·芬奇画作中的终极密码。西耶拉表示,“当读者们读完这部小说,恐怕再也不会用原来的眼光去看待这幅《最后的晚餐》。”
小说是对历史的一种解读
哈维尔·西耶拉,西班牙当代著名作家、记者及研究学者。近年来开始研究各种历史谜题。他的小说讨论了各种历史疑案,并以大量的档案资料和背景调查研究为基础,《秘密晚餐》是他的代表作品。
小说的故事背景设定在1497年文艺复兴背景下的欧洲。正如小说一开头所说,当时欧洲处于发现新事物、面临新冲突。
1497年冬天,莱奥纳多·达·芬奇应米兰公爵邀请,在圣玛利亚感恩修道院绘制壁画《最后的晚餐》。此时,罗马教会接到匿名举报,称达·芬奇在这幅新作中隐藏了一个足以颠覆传统教会的秘密。宗教法庭的检察官前往米兰,查找举报者的身份和达·芬奇画作中的秘密。调查期间,诡异的杀人案不断发生,达·芬奇的朋友接连被害,这一切似乎牵扯到一本传说中的书以及一个地下教派,连达·芬奇本人似乎也与这个教派联系密切,而解开这一切谜题的关键,都藏在那幅《最后的晚餐》中。
西耶拉告诉大家,为写作此书他花费了数年时间,多次到意大利和法国考察,并查阅大量的历史资料,以现代侦探技术解码《最后的晚餐》,最终才完整地解开了达·芬奇画作之谜。
作者在小说中提出了“记忆术”的概念,即通过图像与符号隐藏信息、传递意义的能力,小说中的达·芬奇成功地在宗教法庭的眼皮底下,把自己的画作变成了隐秘教派“卡塔尔派”的朝圣象征,冒着被认作异端的危险向世人传达“性灵的教会”的高洁信仰,正如达·芬奇在书中所说:“那些秘密虽然明明白白地摆在你们面前,你们还是看不出来。”这是一场双方智慧的较量,也是一场对信仰的考验,书中所提到的“光”的理论、圣约翰与抹大拉的玛利亚建立“真正的教会”等说法,虽然大出读者意料之外,但又有详实的理论依据支持,极具说服力,令人不禁为作者的想像力所折服。
作为一名严谨的小说作者,西耶拉说,“我所提出的是对历史的一种解读,但这种解读是基于大量的历史文献之上的。我希望做到的是:读者在读完这本书之后能够有一种冲动,立即站起来想去更多地了解达·芬奇和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秘密晚餐》运用的是达·芬奇绘制《最后的晚餐》的真实史料,虽然素材都真实可信,但这本书还是一部虚构作品。”
《秘密晚餐》非跟风之作
与超级畅销书《达·芬奇密码》一样,《秘密晚餐》也涉及了名画《最后的晚餐》。那么,《秘密晚餐》是不是《达·芬奇密码》的模仿之作?
对此,西耶拉在与中国读者交谈中急于撇清与丹·布朗的关系。他说自己是在交了《秘密晚餐》的手稿的两个星期后才看到《达·芬奇密码》的。他抱着很大的兴趣读了,“因为它和我的这部小说可以说是讲述了一些相似的内容”,但他认为这是两部完全不同的小说。因为丹·布朗的小说“比拼的不是知识和历史的准确性”。西班牙语版《秘密晚餐》2003年出版,而他直到2006年,才在伦敦见到了丹·布朗。
西耶拉还告诉大家,它们的不同,还因为这两部关于《最后的晚餐》的历史悬疑小说,实际上基于对达·芬奇这幅名作不同版本的研究结果,“《达·芬奇密码》中,只有区区不到3页的内容讲到了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然后他的观察是基于修复之前的《最后的晚餐》的那幅壁画之上的,所以他的研究就出现了一些错误。而我的《秘密晚餐》是基于对达·芬奇作品运用现代科技解码技术,使读者能够更好地接近《最后的晚餐》,对它有一份真实的了解。”
关于这点,中国专家认为,相比而言,在写作风格和对历史、艺术知识的严谨态度及对图像符号学的迷恋上,西耶拉更接近于另一位欧洲人——《玫瑰的名字》的作者、意大利作家翁贝托·埃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