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晓群:前两天网上看到有人说,纸质书快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了,“海豚书馆”、“海上文库”这样的书是精装书最后的盛宴。蛮感慨。我们为了做这套书,前后换了好多家印刷厂。现在技术工人越来越少,因为人员工资低,流动性太强,空留着进口的设备却用不好。
李天纲(复旦大学教授):前些天我去香港访学碰到香港城市大学的教授,他们把小开本称作“上海小开”。我个人对上海文化比较悲观,三十年代海派文化的创造力在今天看不到了,曾经的“大市民”也被今天的“小市民”取代,觉得这种情况下,不如多读书,打理2666这样的小众图书馆,做些小开本这样好玩的书。
叶扬(美国加州大学河畔分校教授):每年回国访学,主要是想看看有什么人才。人才是哪个领域都面临的共同问题,比如上海古籍的近代文学丛书因为没有人编也就停下了,那么好的一套书,很可惜。继而在这个出版研讨会上要问,中青年编辑人才有没有呢?我不相信真的会断代,好东西总是会薪火相传。
陈子善(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先生在会后发微博总结:今日下午两套丛书座谈会上,沈公昌文忆早年经历,念念不忘小报文人“牛马走”,妙语解颐;陆公谷孙分析闻一多大名“一”与“多”之关系,强调一不能压多,还警告“魔鬼埋藏在细节中”;对学术上的海派和文艺上的海派之异同,与会者也是各抒己见。“海上文库”己出五十八种,“海豚书馆”已出三十一种,小精装争奇斗艳,风头正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