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海文库”编作者雅集 前辈出版人巢峰、沈昌文对话 共同探讨出版的传承与守望

  8月20日,上海书店出版社与海豚出版社在上海书城13楼联合举办了主题为“出版的传承与守望”第二届“两海文库”研讨会,围绕两社“海上文库”、“海豚书馆”,著名出版人巢峰、沈昌文先生,王为松、俞晓群社长和“两海文库”编作者雅集,恳谈由“两海文库”引发的关于出版传承的思考。

  上海书店出版社社长王为松、海豚出版社社长俞晓群分别介绍了两套文库的出版情况。“海上文库”第一本精装为2006年6月出版的黄裳《插图的故事》,至今已出版精装67种,平装22种。此套丛书师承三联的“读书文丛”,有趣有益。“海豚书馆”则承续曾在文化界有相当影响的“新世纪万有文库”,分六个系列,现已出版51种。

  两套文库皆有“传承”,出版家巢峰、沈昌文便是这一传承谱系的重要连接人。两位年过八旬的前辈出版人讲述了自身从事出版的经历与经验,并对“两海文库”具体指导与期望,与会嘉宾也纷纷发言畅谈己见。

  巢峰认为,以往一直有这样的印象,出版的书越来越多,却日趋平庸。但参加今年书展,并收到“两海文库”样书后,感觉出版未来的光明面大于阴暗面。如果没有出版家的雄才大略,这两套书是做不出来的。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总裁陈昕说,“两海文库”告诉我们轻松的阅读应该读什么。应坚持做有益于读者的阅读,反对浅阅读,反对碎片阅读,因之不利于提高国民素质。

  沈昌文认为,做出版就两类人:一种是赚钱的,一种是花钱的。出版人要兼顾出版策略与文化理想。海豚出版社社长俞晓群表示,阅读要讲传统,要讲继承。这两套书启发我们去思考:当代应怎样做代表出版人理想、满足深层阅读需要的书。文汇报编辑、“两海文库”主要策划人陆灏认为,大家都在赶“热书”,但上海书店出版社、海豚出版社却能甘愿做“冷书”,实为难能可贵。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比较文学及外国语言系教授叶扬表示,两套丛书的成功,经验有二,一是五湖四海,兼收并蓄,杜绝“一言堂”;二是编辑行家识货,文章好看。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傅杰认为,凡办丛书,办报纸,主事者最好是爱书人。爱书人气味相投,自能吸引读者。“两海文库”中有的书可以一印再印,传之后来。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主任郑培凯教授认为,这两套书类似于国外的“企鹅丛书”,便携又经得起反复重读。好的图书有利于提高民众的审美情趣,有助于社会整体品位的提升。日本出版文化史研究专家李长声认为,“两海文库”与日本文库本相似,而实已超越之。文库贵在坚持,应以日本岩波文库为榜样,影响几代人。

  对于网络时代纸质书的命运,巢峰乐观地表示,未来会是纸书与电子出版物并存的时代。复旦大学出版社社长贺圣遂也认为,做出优质的内容,突出纸书的精致,网络时代纸质书仍有其存在的理由。三联书店年轻的图书编辑卫纯说,现今“文化阅读”受“大众阅读”挤压得很厉害。“两海文库”的出现,可能再度振兴“文化阅读”,让人相信纯粹的文化阅读还是有希望的。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