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被纳博科夫的自传回忆录《说吧,记忆》吸引。在读这本回忆录之前,我非常好奇,我想知道写出《洛丽塔》、《微暗的火》的作家是怎样的人,他内心真实的情感世界又是如何?但是在翻开《说吧,记忆》之后不久,我的探究之心在不知不觉中就淡化了。我似乎搭上了纳博科夫的记忆马车,自然地,缓慢地,开始随着作者展开的回忆欣赏沿途的风景。甚至连惯常阅读回忆录的时候,会分析其中的经历是真是假的判断也放弃了。 这本书的讲述方式与很多回忆录的讲述方式不同,是一种独特的言说文本。他用诗性的语言来描述他记忆中的种种。这是纳博科夫的记忆,我相信他是有舍取的,他所采撷的仅仅是他生命中部分片段而已,只不过这些片段是曾经深深地感染了他,在他的记忆之门中比较打动他的部分。他将这些记忆碎片借着“回忆”这条线串起来。除了与读者分享他部分的人生之外,我想他更想用文字来抒情,并且将那些打动他的生命之中的美保留下来。 这就是为什么这部人生回忆录中的绝大部分都是作者童年和少年的回忆的原因吧。这段时间纳博科夫是在俄国的圣彼得堡度过的,虽然短暂,但是却是作者最珍视的部分。因此他不惜笔墨,浓墨重彩,事无巨细地描摹那些美好的片段。虽然是个人的回忆录,但是个人的故事并不多。纳博科夫只是通过自己的眼睛之窗、心灵之窗感受周遭的一切:他周围的人、物、季节的变化、命运的流转,也包括他显赫的家族和他的亲人们的经历。 我想,纳博科夫认为个人心灵的感受比他的个人经历更重要,因为几乎整整一本书都是他内心细腻的感受。作品中并没有太多的人生故事,也没有俄国作家作品中常见的那种对自己人生和思想的忏悔,道德上的自我批判,以及反复进行的灵魂的追问。这也是纳博科夫有意思的地方,他从不站在道德的高度说事。即使是关于他那部最受争议的作品《洛丽塔》,他也不愿意更多关心那种所谓的道德拷问。似乎,他认为作品的艺术性比它的道德说教更重要。 纳博科夫对于童年的回忆真是充满了感情。那些保留在记忆深处的,童年细枝末节的种种都在他的回忆中一一呈现,并且因为饱含深情而闪着动人的光彩。也许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这样,经过时间的流逝,人生中很多重大事件和生命中重要阶段的记忆都模糊了,但是遥远的童年记忆却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清晰,并且越到晚年越清晰。 纳博科夫说“在所有这些年里,我心中怀藏的对过去的思念是对失去了的童年的一种极度复杂的感情”。纳博科夫的回忆,是对童年的回忆,更是对于永远也回不去的故乡的回忆。对于普通人如是,对于流亡者更是如此。对必须永远飘泊异乡的流亡者来说,那份刻骨铭心的思念就会更深刻。他的诗这样忧伤地怀念他的故乡:“……在我的美利坚的/天空下怀念/俄罗斯的那独一无二的地方”。每一个人的童年和故乡都是唯一的,对纳博科夫这样一个在俄国圣彼得堡的广阔庄园和奢华城堡里度过美好并且理想化童年的俄罗斯贵族来说,那里是一种“安全、安乐、光明和温暖的感觉”。另外,对这样一位永远离开自己的故土,并且失去所有曾经拥有的一切的流亡者来说,回忆,是唯一可以回到故乡的方式。 《说吧,记忆》在回忆中那种非常吸引人的陷溺之美,就像是在阳光中舞蹈的微尘一般,自在惬意。他对所有的一切都“怀着兴趣,怀着乐趣”,细致而精心地用文字刻画。比如被椴树覆盖的小山,玫瑰红的教堂,透过镶嵌胡桃木的餐厅的玻璃窗看到的景象,还有娇嫩的烟青色的蝴蝶花,一只春天的云雀,山谷里遥远的声音,清澈的空气从原野上升起,斑鸠飞过划破温柔的天空,岛屿般漂浮的睡莲和锦缎般的水藻,等等。纳博科夫的比喻很美妙,这说明他一直富有幻想,并且保持敏锐的触觉,还有一颗童稚的心。并且,他一直是通过孩子的心窗来看世界,而不是渐渐衰老和麻木的成人之心。那些记忆中的片段具有音乐般的韵律感,而且富有多种色彩,并且不停地变化,就像是阳光下旋转的内嵌有彩色花瓣的玻璃球一样。 读这本《说吧,记忆》感觉是很愉快的。可以感觉到文字之美,艺术之美,梦幻之美,就像诗歌那样回味悠长的韵味随处可见。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详细刻画细节,那种记忆深处幽微之处的美非常打动人。作者用一种绵延的调子舒缓地刻画,就像是中国的木雕,讲究细腻,于细微处见精神,是一种繁复的美。书中那种特有的怀旧言说,就像是一种疗伤良药,安抚作者的内心,并且因为具有无限的柔情而别具感染力。那些记忆,经过了时间的过滤、熏染、沉淀,就有了距离,因而有一种特别的光晕,还有一种秋天晨曦的光那样的柔和。因此,在阅读的时候,只有享受,一点也不劳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