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晚号观堂,是中国近代的著名学者,一位杰出的文艺理论家和独树一帜的诗人,其《人间词话》是近代有深远影响的文学批评论著。 王国维出生于浙江海宁一个“世为农商”的家庭。10岁时,“诗文时艺早已洛洛成诵”。15岁中秀才,时值中日之战后,变法议起,得读康有为、梁启超的疏论,遂放弃举业,改习西学。1898年初,他从海宁赴上海,在梁启超任主编的《时务报》做校对,以业余时间到罗振玉所办的东文学社学习。这期间,他接受了新学和西学的影响,而对古典诗词仍是情有独钟。戊戌政变后,王国维对西方哲学、文学发生兴趣,转意阅读和研究康德、叔本华、尼采等人的哲学和美学著作,并从事哲学、教育、伦理学、心理学等方面论著的译述工作。1906年,罗振玉为学部尚书荣庆奏调入学部参事,王国维又相随入京,暂寓罗氏家中,专力治宋词元曲。著名的词学著作《人间词话》就完成于此时,并分期连载于《国粹学报》。这期间,王国维写下他一生中最主要和最有价值的诗词作品。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王国维携眷随罗振玉东渡,寓居日本东京。1916年春,应犹太富商哈同之聘回国到上海编辑《学术丛编》杂志。1923年,由贵族升允推荐,召为清故宫“南书房行走”,遂入北京就职,食五品俸。1924年11月,冯玉祥将溥仪驱逐出宫,王国维认为是奇耻大辱,几次欲投河自杀,因家人监视而未果。次年,王国维任清华大学研究院教授。1927年6月,当北伐军向北节节推进之时,王国维写就遗书,谓“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在北京颐和园昆明湖投水自尽,终年50岁。 王国维的诗歌创作,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期1989—1911年为问学京沪时期,第二期1911—1916年为访学日本时期,第三期1916—1923年为治学上海时期,第四期1923—1927年为讲学北京时期。这四个时期与他一生经历的四个阶段是一致的。 第一期的诗歌,多半是忧生之诗。诗人对人生种种问题感到困惑,却又不得不面对污浊的尘世,总感到局促难伸,生活没有意义。“蝉蜕人间世,兀然入泥洹(涅槃、寂灭)”(《偶成》)。他满怀悲悯之情,力求解脱之道。这期间的诗作含有哲学意味,表达的是王国维的哲学思想和人生价值观。 第二期的诗歌,大多是忧世之诗。辛亥革命后,王国维流亡日本,饱经世变。清代末叶,已是朝政腐败,世风堕落。诗人为清王朝的衰亡而哀伤痛惜,拊膺叹息。这时期的诗作多带有政治色彩,不少诗句明确表示对革命的反对态度。 第三期的诗歌,多为“学人之诗”。诗人以学问为诗,以经术为诗,以议论为诗,以考据为诗。王国维自日本返国后,寓居上海,与学者沈曾植过从甚密,专意研读出土文献,对古文字学、古音韵学、金石典籍等均有精深的研究,写下了大量的学术著作。这期间,王国维的诗往往带有浓郁的学究味。 第四期的诗歌,则为“侍臣之诗”。应题、应景、应命,诗人表述对清王室的忠悃之情,或抒发世事沧桑的哀感。特别在冯玉祥逼宫之后,王国维的诗歌更充满彻骨的悲凉,似乎对一切都绝望了。 王国维诗歌的成就,以第一、二期为最高,第三期也有一些佳制。《人间词话》是他在继承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传统的基础上,试图将西方美学思想融汇到传统的文艺批评中的一部重要著作,其中一些有关艺术特征和创作方法的论述,正是王国维进行词的创作的理论根据。欣赏王国维的词,应先对《人间词话》有所了解;同样地,要更深刻地研究《人间词话》,也不能不读王国维的词。王国维力图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贯彻其美学理论,他的词就是他用以宣示世人的样板。在清末民初,诗坛上流行着以诗界革命为号召的“新诗派”和以宋诗运动为宗旨的“同光体”,不少诗人都受到这两大流派的影响;而王国维却能另辟蹊径,独树一帜,以西方理论研究诗歌,并以之来指导诗词创作,故其哲理抒情诗和长篇史诗,以及主张以境界为上的词,都取得较大的成功,在近代诗歌史上有不容忽视的一席之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