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4月1日刊发《一本书影响了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一文后,不少读者希望更多地了解“十一五”规划制定的背景情况。在此编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秘书长、研究员杨伟民在数年前为《中国增长模式抉择》一书所写的书评,其中对这一段历史有较清晰的论述,以飨读者。——编者
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的矛盾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此的必然逻辑就是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但经济增长是要有投入的,经济活动的产出,既有满足我们需要的产品,也有危害我们健康、影响我们生活质量的污染物。我们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各种需要,但必须考虑约束条件,必须考虑资源环境的“天棚”,必须采取与“天棚”高度一致的增长模式,必须采取不损害后代人发展能力的方式把“蛋糕”做大。 最近几年,我国经济增长模式出现偏差。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依靠低资源环境成本和低劳动成本贴牌生产的扩大出口带动,主要依靠工业特别是消耗高、排放多的重工业扩张带动,主要依靠能源、土地、水资源的大量消耗带动,主要依靠一轮又一轮的投资扩张带动,主要依靠各级政府干预土地资源配置从而主导资金等其他资源带动。这种增长模式,尽管能够换来一时的甚至是连续几年的高速增长,但难以持续,有增长,乏发展;有短期繁荣,难长期持续。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提前消费了我们子孙的资源和环境。“十五”计划提出经济发展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但2003年,我国经济增长转入更加粗放的模式,经济增长速度加快,但单位GDP能源消耗由降转升,二氧化硫和COD排放由绝对量减少转为增加,工业比重上升、服务业比重下降,重工业比重提高、轻工业比重下降。这种现象,是正常的,还是“十五”计划的实施出现了偏差?若是正常的,“十一五”规划就要坚持,若是偏差,“十一五”规划就要纠正。对此,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一直有不同的声音。 吴敬琏先生作为我国当代最著名的经济学家,本着追求真理、对国家负责的精神,以及敏锐的眼光,捕捉到了近几年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的问题、部分理论工作者的误区以及一些地方政府的政策偏差,在关键时期,提出了这一关键课题。我第一次听到吴敬琏教授谈经济增长模式问题是在2004年10月国务院信息办专家委员会“十一五”规划座谈会上,当时我也谈了与吴先生相近的观点,我主要从经济全球化切入说明重化工业未必是中国工业化的必由之路,更不是中国一个个地区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从那以后,在中国经济五十人论坛的研讨会,以及吴先生为副主任的国家“十一五”规划专家委员会的咨询论证会上,我又多次聆听了吴先生的进一步思考和不断深化的成果,对我影响甚多,启发极大。作为国家“十一五”专家委员会的副主任,吴敬琏教授在该书中的一些思想已经在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的编制过程中发挥了积极影响。在各方面努力下,国家“十一五”规划最终确定了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中心的“六个立足”的基本方针。即立足扩大国内需求推动发展,立足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发展,立足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推动发展,立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发展,立足深化改革开放推动发展,立足以人为本推动发展。吴先生的不懈努力,凝聚成了国家意志。 《中国增长模式抉择》就是在上述背景下形成的。选题意义重大,逻辑脉络清晰,论证严谨周密,对策措施针对性强,不仅对制定“十一五”规划以及目前的若干政策制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今后发展战略的提出及其政策制定,也将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增长模式抉择》的确是一本值得细读、深思并将经济发展现实不断印证的好书,该书不仅能使读者对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学习和了解,而且可以使读者体验与当代经济学大家进行思想对话的愉快。希望有更多的读者来关注经济增长模式等重大的战略问题,贡献更多睿智的思想,促进科学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