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意义深远的教材,2010年1月的这一版已是第三版了。从始至终关注并探寻旨在抑制某些部门权力寻租的体制改革方案,是这本教程的主要特征。 五十多年的改革历史,每一政策都是利益群体反复博弈的产物,不可能服从任何一套统一的思想逻辑。故作者在构建全书框架时,常感困惑。带着这样的困惑,以往的改革可分三阶段:1958-1978的行政性分权改革,1979-1993的增量改革,1994-现在的整体推进。 全书分四篇十二章。第一篇两章回顾社会主义实践与体制改革的历史并探讨社会主义各国改革之必然性。第二篇六章回顾中国计划经济各部门的改革:农业、工业、金融业、财政税收、外贸和外资引进。第三篇三章讨论宏观经济和社会政治层面的问题。作为读者,我很喜欢作者在这一篇里的叙述。第四篇即第十二章,表达了作者自己对未来改革任务的设想。但这一设想需要依靠何种社会力量来获得实现?仍是一个待解的问题。 在这一宏大的改革叙事中,作者十分重视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和增量改革策略密切相关的价格双轨制及由此泛滥的寻租活动最终形成的所谓“第三种社会势力”的危险性。 (作者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