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时刻有被淘汰的紧迫感 称作家要“保鲜”

  这本小说的背景是“文革”,但它不是“文革”实录,不是“文革”史料,没有对“文革”进行评价的内容,仅仅是一部小说。我想探究一下这场运动发生的基层原因是什么。在我看来,这场动荡到社会最基层的时候,几乎已经没有政治因素了,差不多就是个人的恩怨、纠结、小仇小恨、是是非非。写这些东西就是为了回顾这段历史,并希望人们活得更自在、更有尊严一些。  

  作家要有一种保鲜的状态

  《中国社会科学报》:每隔10年,您都会推出一部对您有特别重要意义的作品,比如说您30岁时的《商州初录》、40岁时的《废都》、50岁时的《秦腔》,现在您近60岁又创作了《古炉》。我感觉长篇小说这种体裁其实最考验一个作家的创作力,您是怎么保持这种旺盛的创造性的?

  贾平凹:我没什么别的本事,写字是我唯一的爱好,之外的事情我都不会,也不喜欢。我要说写作也会上瘾,创作的时候是我最充实、最幸福的时刻。之所以现在还在写,一方面是老有写作的欲望、冲动。其实,我不爱住在城市,爱到乡下去,通过对比发达的地方和乡下来观察和感悟社会。我觉得作家一定要保持鲜活的状态,这样才能不停地有写作的驱动力。另一方面,我经常讲文学的淘汰是非常残酷的,如果不努力,不往前突破,很快就会被淘汰。一个时期产生一个时期的作家,“70后”、“80后”作家出现了,现在“90后”作家也出现了,所以我时刻有被淘汰的紧迫感。

  写了几十年,对文学创作有了一些感悟,感到现在才真正上道了,这种感觉也会促使你去尝试。虽然想在文学创作上寻找变化和突破非常难,但作家的兴趣就在那儿。每次写完,总觉得不满意,还应该写点啥,总想能够有一些变化,但每次变化又比较小。这种老想变化的欲望,不断促使我写得更多一些,我希望我的写作寿命能更长一些。

  《中国社会科学报》:据说您不懂电脑,也从不上网,坚持用笔写作,这次您将《古炉》的电子书版权卖给了网易,这样做是出于怎样的考虑?由此产生了“版权之争”,您怎样回应这件事?

  贾平凹:不错,我是个“老古董”,不会上网。将作品放到网上是朋友的建议,我一想也好,正好可以看看年轻网民如何看待我的作品,喜不喜欢我写的东西。其他方面我也不了解,根本不清楚数字版权是怎么回事,不料生出这样的枝节,是属于“老革命遇到了新问题”。以后再签合同,这方面的相关内容一定要好好看一下。出了这个事情后,出版社害怕影响销售。其实,我个人觉得,各方面都有读者群,也有交叉,但总的来说,这是两个不同的阅读群。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