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研究吉尔吉特梵文写本的专著,本书所取得的成绩是十分显著的。在非汉语佛教文献研究上,西方和日本学者做了大量工作,中国学者与之相比差距甚大,目前我们只能学习和借鉴。但是,从汉文资料入手,通过印、汉、藏对勘的方法,研究文献的传承关系和历史背景,仍有很大空间,我们当积极参与。此书正是朝这一方向努力,这也是这部专著出版的学术意义之所在。
此类性质的专书几乎不可能尽善尽美。书中也存在一些细节上的失误,除排印方面的问题外,笔者注意到书中第3页曾提到发现写本地区的主要居民为也什昆人(Yeshkun)与西纳人(Shina),操西纳语,这是伊朗语中的Dardic的一种。其实Dardic诸语仍属印度-伊朗语族的印度-雅利安语支,并不属伊朗语,但受到努里斯坦语(Nuristani)和东伊朗语的强烈影响,前苏联学者恩捷尔曼(D. I. Edel'man)在1965年出过一本俄文专著。关于吉尔吉特西纳语的资料,最近出版了一本德文专著:Almuth Degener, Shina-Texte aus Gilgit (Nord-Pakistan). Sprichwrter und Materialien zum Volksglauben gesammelt von Mohammad Amin Zia. Beitrge zur Indologie 41;Wiesbaden, 2008。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译审陆水林曾多次前往被称为“小西藏”的这一带地区游历考察,有相关译作多篇。已故藏学家黄颢(1933-2004,著名语言学家罗常培是其舅父)写过《邬坚巴行记——古代从阿里到克什米尔印度及乌仗那阿富汗的路线》(载《李有义与藏学研究——李有义教授九十诞辰纪念论文集》,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3年版),陆水林先生则撰写了《关于〈邬坚巴行记〉中几个域外地名》上、下篇(分载《中国藏学》2007年第四期和2008年第一期)。有兴趣了解和研究该地历史文化及民族、民俗的读者,可以参考此类文章。
1949年以后,大陆也有少数学者从事梵文佛典写本的校订工作,如季羡林先生的弟子蒋忠新(1942-2002)已肇其端;近十年来,北京和南方青年学者都有继此事者,除本书作者外,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的罗鸿博士也是其中突出的一位。他和苫米地等流(Tōru Tomabechi)合作校注的月称(Candrakīrti)《金刚萨埵成就法》(Vajrasattvanispādanasūtra)梵藏本已于2009年出版(藏学中心与奥地利科学院合出《西藏自治区梵文文本系列丛书》第六种)。期待这些学术新秀继往开来,不断写出梵文佛典研究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