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入非非的季节

  “这是一个想入非非的季节,空气里都是幻想的味道......”对于图书市场来说,这话一点也不假,《哈利·波特》的巫术迷倒了无数大人小孩;“鸡皮疙瘩”丛书的恐怖又吊起人们阅读的胃口。而另一套名为“想入非非”的丛书(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正匆匆赶来赴约,它集梦幻、恐怖、怪异、神奇、惊险、浪漫于一身,将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扔进了千奇百怪之中。“想入非非”的魅力在于它的想象力,它的作者个个都是想象高手,而且非常年轻;而阅读“想入非非”的过程是读者想象力与作者想象力交锋比拼的过程,你能在阅读作品的哪一个时间段破译作者的设悬,你所获得的阅读快感是大不同的。 
    《突然消失》里,那个叫嘉嘉的女生在课堂里,在她自己的座位上突然消失,她去了哪儿?她的同桌周末历经千奇百怪,能不能找到她?最终坐在周末身边的女孩究竟是谁?《基因伤痕》里,那个沉迷于写作推理小说的女孩乃馨,当她身陷奇案中心,危险而美丽的爱情迷茫着她的心智,连大脑都几乎被人控制,她如何在亦真亦幻的错综中辨识真相?《撒旦的玩偶》中,恐怖龙的车子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车里的人却感觉在急转弯,难道他看到的窗外景物都是幻影?被困极乐世界的郑班不知不觉中成为了撒旦的玩偶,如何才能重获自由?《精灵诺儿》里,丢失了影子的诺儿在历经千辛万苦后,终于找到了她的小影。可是她为何不把他带离地球,宁愿自己化作一颗尘埃,等待三百年后的再一次轮回? 
    当我们在阅读《哈利·波特》时,我们的快乐是热闹的。《哈利·波特》的奇异是景观式的,我们像看烟花似的看魔杖喷出的火焰。尽管我们兴奋得满脸通红,孩子们还会大喊大叫,但这快乐依然是隔岸观火的快乐。“想入非非”丛书却不同,它给我们的更是一种满足,或者说是一种投入的快乐,它的状态可能是紧张的,也可能是静思的;可能是联想式的,也可能是运算式的......因人而异。它让人忘却自己读者的身份,不由自主地以作者自居,编排出更多的故事线索和结局。也许读到最后真相大白时发现自己编得离谱,但编的快乐已经享受到了。由此可以说,《哈利·波特》是一顿想象力大餐,饱餐之后会有困顿;“想入非非”是一场想象力播撒,想象的种子在心脑中发芽,而发芽以后会是什么?拔节-长叶-开花-结果,然后---再播撒。若干年后,会有一本《波利·特哈》畅销全球,超过《哈利·波特》一百倍。哇,怪不得叫“想入非非”,果真如此!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