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茨杰拉德在我看来是美国二十世纪前半叶最伟大的三个作家之一。与早早就在国内享有盛名的海明威与福克纳不同,菲茨杰拉德被中国读者了解就要迟了很多,甚至很多中国读者开始知道菲茨杰拉德这个名字还是通过村上春树和他的《挪威的森林》。
相对于海明威的硬汉风格、简练文笔以及美洲大陆以外的异域情景,福克纳的意识流、复杂写作技巧以及美国南方农村的风情,菲茨杰拉德的作品更加注重对于自身生活的真实呈现、叙述有意思的故事和美国都市生活的摩登气息。
《人间天堂》作为菲茨杰拉德的处女作,可以说完全代表了他整个文学生涯的风格走向,菲茨杰拉德也因为这样的风格逐渐被人们看作是“爵士时代”的“编年史家”和“桂冠诗人”。而对于一个小说家来说,被誉为“诗人”大约可以认为是最高级别的褒奖了。
菲茨杰拉德是一位不需要通过阅读传记去了解的作家,因为从他的第一部小说开始他的人生、际遇、心态、思想都在作品中非常真实地呈现出来。而《人间天堂》这部小说讲述的故事就可以看做是菲茨杰拉德本人从幼年到青年的成长过程。
据说《人间天堂》最初是被作家当做自己的遗书去创作的。因为小说创作于一战爆发以后,当时作家正在美军的训练营中服役。小说创作的愿望很明显——菲茨杰拉德希望用自己的文字记录下自己所经历过的生活,这样就算以后不幸牺牲,也有文字可以证明他曾经这样生活过。这种心态和小说中一首诗的野心有不少相似:作家在诗歌中罗列了很多当时美国文坛作家的名字,并希望这些作家的存在是通过他诗歌来实现的。
把自己的作品当做遗书去创作这样的心态我觉得在菲茨杰拉德以后的很多作品中也能感知出一二来,我想正是因为作者用这种心态去创作,他小说中现实世界所具备的虚无感、迷幻感就成了作家最独树一帜的标志。而作家在后来的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更将这样亦真亦幻的绝望感发挥到了极致。不过这一切的起点还是在于这部《人间天堂》。
从小开始老师就告诫我们不要把小说中的“我”当做是创作小说的作家本人。可我以为在这部《人间天堂》中,作家虽然使用了第三人称来叙述,但读者大可以把书中的主人公艾默里大致当做是菲茨杰拉德本人,这样阅读起来可能更有代入感。透过小说的文字,菲茨杰拉德那个时代青年人的形象和生活状态跃然纸上,让人仿佛有一种观看表现那个时代的好莱坞电影般的感觉。
美国在进入二十世纪后就成为了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美国的文化产业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不过美国人的文化却并没有什么底蕴和历史积淀,因此美国当时的文化是没有思想内核的,这样最终带来的是美国人在精神世界的纷乱和不稳定。二十世纪以来每一代的美国人在精神世界上都或多或少存在着问题,也只有美国文学史上出现了“迷惘的一代”、“垮掉的一代”张扬的特殊词汇。而菲茨杰拉德所代表的“爵士时代”也是相对于当时人心态和生活方式的总结。作家虽然在《人间天堂》中并没有明确提出“爵士时代”这样的定义,但是整个小说却完全符合的当时人的心理状态,内容能与大多数人的精神呼应可能就是这部小说成功的根本原因。
菲茨杰拉德的小说可能在文学性、技巧性、实验性上不如很多其他美国作家的小说,但他的小说却非常卖座,尤其是菲茨杰拉德的短篇小说更是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虽然评论家们并不待见作家的短篇小说,但是只要读者喜欢的作品就是好作品。毕竟在美国文坛伟大如爱伦-坡这样的大师,他最广泛为人所知的作品也是为了谋生而创作的侦探惊悚小说。
我想菲茨杰拉德在美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坛上绝对是一个最天才的作家,他随手创作的短篇小说都会得到人们的喜爱,而他认真创作的长篇小说则富有文学性和时代特质。如此才华横溢的作家让我现在非常想读到他的全集,而近两年中国不少出版社都出版他的作品,对于热爱他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件幸运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