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10年度值得记取的好书

    蒋氏日记解读来到第二本
    
    人的本相常常迷失,历史的本相也常常迷失。学者杨天石在《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蒋介石日记解读》的〈自序〉中,这样说。
    
    像蒋介石这样在评判的两个极端徘徊的人物,史所少有。究竟哪一个更近“真实”,在调阅了美国胡佛研究院院藏蒋介石日记手稿本后,杨天石先生的蒋氏日记解读今年来到第二本。该书共收文21篇。其中16篇是新作,另几篇原据大陆及台湾收藏的蒋介石日记的摘抄本写成,此次收入,根据近年开放的蒋介石日记原稿本作了修改和校订。其中有两篇,只采用了原作中的片段,全文几近重新写过。
    
    抗战末期,英国首相丘吉尔染指西藏问题,甚至在太平洋会议上公然声称西藏是“独立国家”,对此,蒋介石正告丘吉尔,藏事为中国内政,并在日记里记述:“西藏为中国领土,我国内政决不允许任何国家预问。英国如为希望增进中英友义,则勿可再干涉我西藏之事。如其不再提时,则我方亦可不提;如其再提此事,应请其勿遭干预我国内政之嫌,以保全中英友义。”(1943年5月17日)
    
    在《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蒋介石日记解读2》中,也涉及一些蒋介石的个人隐私,比如婚姻家庭,蒋介石如何处理他复杂而混乱的婚姻,和宋美龄的相识与相爱、订婚与结婚、吵架与欢娱,如何处理和儿子蒋经国的关系。
    
    解读蒋介石最后的日记,了解他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我们既可以看到一个长期占据权力核心的威权统治者晚年更强的权力欲,对人对事的猜忌狐疑与反复多变,也可以看到一个老者被诸病缠身的痛苦,对家庭与亲情的渴望,对自己后事的安排等。这些,对评价蒋的一生是十分重要的。
    
    对于杨天石来说,还原历史本相也许并不仅仅是历史的本来面貌是怎样的那么单纯,于是,《找寻真实的蒋介石》将继续下去,第三册已在撰稿当中,杨天石对蒋介石的研究,仍在继续。

    “两头真”学者的“真话集”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此言表面上似乎在形容参透道义之后的满足与欣慰,歌颂为追求真理而孜孜以求的科学精神,若往深了理解,他并不是告诫后人,一旦悟出点道,生命就可以从此休止作罢,相反,他强调的是一个循序渐进、水到渠成的过程与境界,用后人的话来解读,便是“行百里者半九十”——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说,恐怕得及到日暮西山之时,方才可能参悟出生命“大道”之半星半点。周有光先生用孔老夫子的这句话来给自己的新书取名,其用意大抵也是如此吧!周有光先生今年一百有五,人活到这岁数,没了羁绊,说的都是真话。这些话,从容、透彻,平实且不乏力量,《朝闻道集》是周有光2008年出版《周有光百岁口述》之后的又一力作,也是今年盘点文史类图书绕不过去的一支标杆。
    
    该书收录语言文字学家周有光老先生近年来所感所写的各类杂文结集凡39篇,其中百岁以后的新作23篇。这些文章不是晚年自述性质的往事钩沉,而是作者积百年阅历与思索对世界的观察。周老自谓,他考察的重点,不是翻腾在时代大潮表面的浪花和泡沫,而是水流下面比较稳定的走势。
    
    周有光先生是一位“两头真”的学者。什么叫两头真呢?他自己的解释是:年轻时候一味天真盲从,到了老年开始探索真理。这样,从他八十几岁算起,又得了一个“文化学家周有光”的称谓。美国何以长盛不衰?苏联为什么会解体?东西方文明能共融吗?为什么说“大同理想”和“小康现实”?贫穷的阿富汗也能成为“亚洲的瑞士”吗?在从容澹定的话语间,一位睿智长者与21世纪的新学人对话,展示出他深厚的学养以及他的时事关怀。
    
    这是一本“真话集”,正如年长周有光两岁的巴金先生所说的:我所谓“讲真话”不过是“把心交给读者”,讲自己心里的话,讲自己相信的话,讲自己思考过的话。了解过去,开创未来,历史进退,匹夫有责。这是老一辈学人对21世纪莘莘学子的莫大期望。

下一页 第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