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他的朋友,你一定会劝阻他“冷静点,别冲动”。如果你是他的上司,你一定叱责他“你是白痴吗”。如果你在路途中遇到过他,你一定会想“这个人脏兮兮满脸大汗的折腾个什么劲啊”。但是当他用了七年半的时间环游了世界之后,胡子拉碴地回家了,所有人又希望像他那样活着。
这就是石田裕辅的故事。归国后他把自己骑自行车环游了五大洲的故事写了出来。书名叫做《不去会死!》。看到书名中的这个叹号,你就会明白他的旅行是多么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远行永远都是能让人骤然间肾上腺素分泌的词语。但最后能成行的人却寥寥无几。对于被各种事务缠身的人来说一般有三种选择来满足一下自己对于远方的向往。A:看旅游卫视。B:去世界之窗。C:看一本好游记。在我看来,好游记应该就是《不去会死!》这样的。
之前看过村上春树的《雨天炎天》和妹尾河童《窥视印度》。这两本游记我也都非常喜欢。他们的文字中的共通之处就是一种特别自在悠然的幽默感,所以就算发起牢骚来也是那样可爱,不管表面上看起来如何,骨子里都是一个老顽童,从来不会让你感觉到发自肺腑的绝望或者忧郁。有人说日本人是很压抑很刻板的民族。我觉得不尽然。其实他们有一种沉甸甸的乐观主义,永远不会轻易绝望或者放弃,他们对美好的饥渴是不加任何掩饰的。
石田裕辅的文字继承了这两位前辈的衣钵,而且青出于蓝胜于蓝。相比之下,他的文字更简单,没有村上的奇妙比喻,也没有妹尾的精美插画,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从不刻意的筹划。好像用录音机录下内心独白后笔录出来的似的。曾经读阿兰·德波顿的《旅行的艺术》,看了几页后就放下了。我发现这种才情型作家即便是写游记也喜欢用长篇大论的典故,细致入微的描写和支离破碎的情绪填充整篇文章。他们的情绪绵延了几页之长都还没有结束,不禁让人打起哈欠把书放下。游记其实是很私人的东西。想要让没有同样经历的人们和你感同身受是相当有难度的。就这点而言,阿兰·德波顿没有做到。石田裕辅做到了。石田裕辅的描写具有清晰的画面感,你可以轻而易举得在脑海中浮现出这样或者那样的场景,甚至可以感同身受。不管是在爱尔兰畅饮美味啤酒时的痛快还是在南非好望角几个朋友临别前的纵情歌唱,他的快乐用寥寥数笔非常直接有力地击中了我。通读整本书,可以感受到心脏强劲的搏动。那就是不管在旅途中发生了怎样的不快和惊险,甚至死神好几次和你打了照面,但是都不会放弃,不会走回头路,继续更加坚定地前行。在到达终点的时候流下感激的泪水,感激所有的遭遇和命运之神的眷顾,感谢美景和不快交织在一起的完整,感谢生而为人的幸福。
我用一天时间看完了这本书。看完后我并没有对书中的哪个地方产生一种立马就去的冲动。石田裕辅的本意也在于此。所谓不去会死,没有加上一个宾语特指哪里。石田裕辅并不愿意推荐给大家说哪里好玩哪里好吃,应该选择什么交通工具或者季节。他只是唤醒着每个人身体深处的本能欲望。那种要走出去亲眼看到才甘心的欲望,去看看你生存的这个世界。每个人心中都应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而这个世界不是你坐在凳子上看旅游卫视或者一本游记能获得的。当你迈出了远行的那一步,石田裕辅就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