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1年的秋天——《肖邦·1831年》引言

    1831年。
    这年,法拉第经历了近十年的艰辛探索,终于完成了磁铁产生电的实验。
    这年,雨果写了他的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巴黎圣母院》。达尔文开始了他的环球旅行。
    也就是在这一年,9月,最后一个星期二的下午。肖邦,带着一个装满了他自己的和他深爱的巴赫与莫扎特的乐谱的箱子,以及他亲自挑选和设计的衣饰,独自一人,进入了“世界之都”——巴黎。
    那天,肖邦是乘着拥挤不堪的公共马车从斯特拉斯堡出发,来到巴黎的。从1830年离开波兰开始,他就在欧洲寻找专属于他的天地,而直到1831年,他才刚刚确定,巴黎,是他的目的地。
    年仅21岁的肖邦,身高5英尺7英寸(1.68米),体重在45公斤左右,面色苍白,蓝色的眼睛,身形纤细,清秀俊逸,有几分忧郁,又似“多愁多病之身”,一副典型的艺术家气质。
    肖邦自幼只接受过单纯的钢琴教育。幸好他的父亲比莫扎特的父亲更懂得爱护儿子,没有让他从小就开始举办音乐会或者进行巡演。于是,他得以跟从名师专心学琴。同时,在波兰民族音乐中浸润多年的肖邦又十分偏好巴赫和莫扎特的音乐,从中不断地吸取营养。因而,到达巴黎的肖邦,缺少的仅仅是一个机会而已。
    之前,当他才开始巡游欧洲、展现才华的时候,他曾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我认为我离开是为了永远地忘记故乡,我认为离开是为了死去——死在别处,而不是死在一个人生活过的地方,那该有多么令人不快。”可不,他其实就是为了探索更多展示他音乐天分的空间而离开波兰的。也可以这样说,肖邦是为了去征服巴黎而离开的。事实上,后来他就用自己的能力证明,他的确用钢琴征服了巴黎,他甚至改变了钢琴的命运。
    肖邦抵达巴黎那天,看到的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
    虽然,刚刚于1830年夏天结束的“七月革命”让动荡的法国再次进入路易·菲利普治下的君主时代,但此时的法国国王已经不再是“法国的国王”而是“法国人民的国王”了,波旁王朝的统治在“光荣的三日”中最终崩溃。日后成为肖邦好友的欧仁·德拉克洛瓦,便因“光荣的三日”完成了他的著名油画《自由引导人民》,成为绘画界的浪漫主义之父。
    可是,纵然当时参加无数次“资产阶级革命”的大多数是小生产者,,纵然他们不惜牺牲性命,前仆后继地试图改变法国的命运,却依然有大批工人因失业而陷于贫困。这时候,一个特立独行的女作家开始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关注这些人的生活,她的名字叫乔治·桑。而1831年她也正好离开自己的丈夫,独自带着两个孩子,来到了巴黎。
    同时,这一年也是巴黎瘟疫大规模爆发的一年。据载,瘟疫肆虐时,巴黎每天有上千人死于非命。大哲学家黑格尔就是死于这场瘟疫,甚至巴黎执掌首相印的培里埃也在1832年5月死于瘟疫。
    另外,此刻的法国文化界已经进入后期浪漫主义(亦称“积极浪漫主义”),其领军人物是不再满足于自我的狭小空间、渴望正视社会现实、渴望斗争、崇尚自由解放精神的维克多·雨果,其追随者有大仲马、诺迪埃、圣勃夫、戈蒂耶等人。雨果于1831年完成了浪漫主义小说《巴黎圣母院》,奠定了他在文学领域“浪漫主义之父”的地位,而这部巨著却引起德国大文豪歌德的异议,歌德写下了“反对雨果在小说中写丑恶和恐怖”这样的文字。
    不过,无论当时的社会斗争、文坛斗争进行得如何激烈,巴黎,已经是显赫的“世界之都”,这座城市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优秀人物,对于19世纪的世界来说,这里早已是一个文化精英聚会的地方。
    同时,这座城市也充满了所有叫做“文化”的东西:音乐、文学、美术,等等。仅音乐一项,这里就有最好的歌手,最好的管弦乐队,以及无数品位、档次、规模都不同的音乐会。更难得的是,这里也是众多音乐家的汇聚之所,有史学家曾经感叹,从来没有那么多音乐家如此时这样聚会于巴黎,比如李斯特、门德尔松、柏辽兹等,“相比之下,甚至维也纳也成了落后地区”。 
    肖邦,便在这个时候走近了巴黎。从此,他再也没有回到波兰。 
    自1831年9月的那天开始,肖邦是世界的肖邦了。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