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章梅芳 北京科技大学科学技术与文明研究中心 ■ 吴 慧 上海辞书出版社 □ 回想起来,学数学对我而言,似乎是中学时代最痛苦的经历。从初中开始写“编号”作业,到高考前的一张张数学试卷,真是昏天黑地。只可惜成绩却总也不理想,郁闷得很。这几天读到你推荐的《如何切蛋糕》,心里颇有些感慨:原来数学还是有其可爱的一面呢。的确,兴趣的开发对于学习而言是件很重要的事。伊恩·斯图尔特是大名鼎鼎的数学科普大师,数学谜题与定理经他之手写出来便生动有趣而易于理解起来。不过,这本《如何切蛋糕》主要是写给数学迷和酷爱数学之人,选题有趣,但涉及到的数学知识还是蛮深奥的。不知你是何感受? ■ 不知道看完这本书,会不会有人去做一些奇奇怪怪的事,比如在朋友的生日宴会上琢磨怎样切分蛋糕最为合理,又比如买奖券时填选一组由相同数字组成的号码,又乃至研究绑鞋带的不同方法及其与鞋带长短的关系。我相信是会有的,他们相信或不相信书中所列举的种种与数学有关的人类行为,拿到实际生活中去检测和联想一番。如果真这样,那伊恩·斯图尔特的数学游戏论就找到真正的会心者了。 这本书最初的名字叫做《数学娱乐的武器》,显然我更喜欢这个名字,至于“怎样切蛋糕”,总显得有些软弱,但是斯图尔特说了,这个蛋糕可不是一般的蛋糕,它大有来头,乃波莱尔测度空间之喻。什么是波莱尔测度空间,这我可就得仔细查查。 □ 正如你所猜想的,我就想尝试着用书中的方法去“切蛋糕”或“绑鞋带”,不过估计还算不上是会心者,因为我对波莱尔测度空间还是不感兴趣。从这个角度看,斯图尔特的成功是有限的。我同意你的喜好,《数学娱乐的武器》比《如何切蛋糕》要有吸引力,因为是“娱乐”,而且是“数学娱乐”,再加上“武器”,便增添了些神秘感。 不过,名字毕竟只是一个很小的方面,吸引眼球之后更重要的还是书中的内容,最好是多些故事性和探秘性。深入浅出只是最基本的要求,如何能把读者的心牢牢抓住才是最重要的。相比于其他学科,数学的娱乐化似乎要更难一些,采用何种方式来包装数学、营销数学,让不同层次的读者在娱乐中学到数学知识、数学方法与数学思维,的确是极富挑战性的事情。这里暂且不谈科普娱乐化的问题,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的这样一句话:“我并不是在宣称《如何切蛋糕》一书将对公众的数学能力产生巨大影响,尽管我是这样假设的。”这句话听起来是谦虚的,但隐约还是透露出一丝赐予感,这就涉及到公众理解科学中公众的知识与地位及相应的传播模型问题。让我有些疑惑的是,对于数学或其他高深的学科而言,公众究竟在何种意义上能实现与传播者的互动和对话? ■ 这真是一个好问题,这正符合了科学普及的精神指向。如果问科学是否能被真正普及,我一定选择不能够。很简单,一个波莱尔测度空间已然让你我都更愿意选择绕道而行。然而现在你把问题的立足点设定在公众,关心公众与传播者的互动和对话之所以能实现的层面,那问题就变成了传播者要传播什么。 斯图尔特要传播数学的娱乐精神,但并不是简单的娱乐那么简单,他可是雄心勃勃的。你看,娱乐的武器!武器一出,柔软的娱乐节目立时有了明确的方向,老斯运斤成风,将这柄武器耍得煞是好看,虽然明知那个方向可能正是大多数读者不会花费力气去探寻的目标。作为一个非数学专业的人,我对书的感受与你相同,全书分成两个极端,每篇前半部分,都吊足胃口,列具体数学算法依据的后半部分,要阅读?还是拿点草稿纸写写画画更好点吧。老斯说,如果看这本书,看着看着你开始揣想它们跟数学的关系,那么恭喜你,你就已经在做跟数学有关的事情了。显然,他的目的就达到了。真是要了命了!原来这是一本拉你下陷阱,但可没给你准备足够分量解药的科普书。拉不拉得你下陷阱,看老斯的功力,将走得多远,看你的造化。我不知道你我走了多远,但看起来,我们都下水了。 □ 你这比喻还真是有趣,既然都下水了,那自然就可算斯图尔特成功了。不过,这前半部的吊胃口和后半部的数学知识如何能更融洽自然地黏合,确实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就如同现今的一些学位论文,新颖的理论或方法总很难与实际具体的案例结合得天衣无缝,答辩的时候也总会遇到“两张皮”的质疑。能将娱乐化的设想和生动有趣的引题与深奥枯燥的数学公式或原理巧妙地结合起来,构成一幅有山有水的灵动画卷,才是高手。我想,如果沿途都有瑰丽的风景,那观光者自然就会走得更远更快乐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