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欲打造“东方音乐梦工厂”及产业链

    7月16日,随着上海国家音乐产业基地音乐制作中心的开启,中国音乐产业的发展又翻开新的一页。向世界展现中国音乐产业的发展方向,推动亚洲音乐产业与世界音乐产业的发展融合,让曾是远东地区流行音乐中心的上海再次成为全球音乐界瞩目的焦点。

    背景产业集聚区沟通中外

    曾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远东地区流行音乐中心的上海,如今以国家音乐产业基地的新身份吸引了全球音乐行业的目光。正如中国音像协会会长于永湛所说:“上海是一座历史悠久的音乐名城:上世纪初,中国现代音乐在此孕育;100多年前,我国唱片业在此发端;60年前,新中国唱片业在此建立;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已占据音像业的半壁江山。”今天,上海国家音乐产业基地更将以优质的服务吸引来自全球的音乐“海漂”。
    2009年7月,新闻出版总署发布的《关于促进我国音像业健康有序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运用市场机制,集中优势资源,鼓励和推动音乐产业集中度高的地区建立音乐创意产业基地(园区),促进民族音乐产品的开发、创作以及关联产业的发展。2009年11月,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上海新汇文化娱乐集团建立上海国家音乐产业基地,这是由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首个国家级音乐产业基地。
    新汇集团总裁顾勤表示,自获得批准筹建国家音乐产业基地半年多来,新汇集团依托上海音乐和出版的整体优势,站在上海快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建设文化大都市的高度,按照“统筹规划布局、择优重点推进、加速协同创新、促进集聚发展”的思路,通过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自主创新与引进借鉴、重点突破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整合海内外各种优势资源,积极推进音乐产业的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上海国家音乐产业基地旨在通过整合新汇集团在发展音乐产业方面的各种优势资源,形成辐射效应和集聚效应,建成以原创内容为核心、聚合较为完整产业链的音乐产业集聚区;引进国内外的创意、制作、经纪、代理、咨询、教育、营销等机构,打造“东方音乐梦工厂”,推动中国音乐作品“走出去”。

    思路多元化内生循环发展

    新汇集团副总裁臧彦彬告诉《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上海国家音乐产业基地会努力将音乐创新与技术、商业融为一体,每年产生一批在海内外有影响力的原创音乐作品,形成音乐出版产业的海派新特色和国际竞争力,从而带动和促进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我国音乐出版创意产业的集聚发展探索成功之路。而上海国家音乐产业基地音乐制作中心这个平台将以优质的服务吸引来自全球的音乐人,满足全球音乐产业间的相互交流。
    据臧彦彬介绍,上海国家音乐产业基地的主要功能涵盖10个方面:音乐人工作室和音乐公司集聚中心、音乐教育中心、音乐制作中心、音乐演出中心、音乐(数字)出版中心、音像制品集散中心、唱片展示中心暨中国唱片博物馆、音乐传媒中心、音乐版权交易中心,以及音乐产业融投资中心。同时,基地以虹口区辽宁路46号为原始支点,在徐汇等区开发形成入驻园区,使原创音乐的影响力最大化。
    谈及上海国家音乐产业基地的运营思路,新汇集团副总裁朱刚认为包括4个方面。深刻把握产业需求,充分考虑功能完整:按照音乐产业的专业技术需求和配套设施需求,前瞻性地统筹、规划、设计基地的功能结构和建筑形态,尽可能地在有限的空间内保证功能的完整,并满足较长期发展的需要。抓住产业上下游环节,突出基地核心优势:坚持发展上游原创环节与下游营销环节,形成核心导向型、专业中介型、配套服务型等人才和企业的集聚,促使基地走上优势循环、自我积累的良性发展路径。依据产业发展规律,注重开发次序节点:依据音乐产业发展规律,处理好发展速度和实际效果的关系,争取实现关键项目和重点任务优先突破、推动“一基地,多园区”辐射发展的目标。推动基地多元发展,建立良好产业生态:加快形成门类齐全、功能完整、特色突出、多元发展的音乐专业功能服务体系,构建中外企业分工协作、良性互促的基地内部产业生态,打造基地多元化内生的循环发展机制。

    展望音乐创意产业新高地

    建设亚洲一流的音乐制作公共服务平台、中国最具吸引力的音乐综合业务服务平台、中国最具活力的音乐创作平台、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原创音乐作品传播平台、中国最大的音像制品展示和销售平台、中国专业音乐版权授权交易平台、数字音乐出版的实验平台、音乐表演与时尚休闲相融合的生活平台和各种音乐人才的培养平台,是上海国家音乐产业基地平台建设的目标。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