耄耋老人图说天文

    《中国古天文图录》为大型的中国古天文图录之作,其历史跨度上溯新石器时代,下至明清近世,其中新发掘的则近至1999年始出土的五代十国吴越马王后及日本奈良7世纪末的两墓星图;空间跨度不仅旁及日本、朝鲜,还远涉欧洲诸国。作者潘鼐通过近2000幅图片,向读者展示了难得一见的天文的遗迹和遗物,包括甲骨、石雕、拓片、灵台、遗址、墓葬文物、多种星图及天文仪台等。

    中国古代天文图绘大全

    《中国古天文图录》(以下简称《图录》)是一本载有千余幅图片的图录,但编纂之初以及在辑集过程中,潘鼐对原始资料进行了筛选、删削。尽管有所删节,但从内容上来看,《图录》比以前的著作依旧是丰富了很多。“这是一部空前的巨著。”中国科普研究所研究员、天文科普活动家李元评价说。

    “《中国古代天文文物图集》(1980年文物出版社出版)共收有天文文物52项,而这部《图录》共收有238项,多出了3倍半。”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徐苹芳在《图录》序言中说。

    “《图录》可谓是集中国古代天文图绘之大全。”李元说。在潘鼐的努力下,读者首先可以在《图录》中看到罕见的文物、遗迹,如收藏于故宫博物院、天主教会、国外博物馆各处的图和文物。其次,该书的国际性很强,书中对中西恒星对照图表是如何发展的有详细描述,还收集了朝鲜、日本研究中国天文史所绘的天文图,朝鲜的古天文台、日本的天球仪都展现于眼前。书后附上28页的精美彩图,将72个天文仪器或古天文台形象地呈现出来,更是体现了其近代中西天文学交流产物的特征。

    此外,李元说,《图录》的8章内容虽然厚重,却杂而不乱,按时间有序排列,便于读者查找。此外,每幅图片都配有准确、可靠的科学说明。这本书的印刷考究,装帧上也显示出中国古典特色。

    勤用功、精治学的耄耋老人

    已是耄耋老人的他,两眼几乎失明,却依旧笔耕不辍,他既是上海市建工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同时也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专业”天文爱好者——这就是潘鼐。

    年少时,从《中学生》杂志上宋易的“是月也”栏目所介绍的每月星座,潘鼐认识了星空。随后,又在朱文鑫《史记天官书恒星图考》一书中获得了中国星辰的神奇知识。而潘鼐接触的第一本有关天文的古书,则是家里先人的星占书——清初刊本《玉匣记通书》。潘鼐说:“它充满着奇特的符咒、占辞和道家装束的将军图像。这泛黄的破书在逝水年华的变易中依然残存着。”渐渐地,潘鼐成为了一名天文爱好者。对古天文史从随意转为留意,此后,他便可开始了数十年钻研其中的长途跋涉,孜孜不倦,收集相关文献资料。终于十多年后,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前社长吴智仁先生允诺将其结集付诸成书。

    收集古代天文文献、遗迹实属不易之事。李元解释说,中国历史久远,在天象观察和研究方面有丰富的记载,且记载的形式和方法也多种多样。这方面的文物、遗迹和图文记载幸得传世者不少,但散失者亦多。还有些被掠夺或盗卖到境外,甚至难得一睹,这就使中国古代天文图形资料的收集十分不易。“把十分零散不被人注意的材料收集在一起是十分困难的。”徐苹芳在《图录》序言中也如是说。

    但出乎意料的是,近几年来,除了这本《图录》面世外,潘鼐还推出《中国古代天文仪器史》和修订本《中国古代恒星观测史》等巨著,如今其另一新著《崇祯历书》已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潘鼐用他对天文学的热情、激情以及坚持不懈的行动,让读者有幸看到了更多埋藏在历史长河里记载古代天文的文字、图像、遗物、遗址。

    “他并非出身于天文学专业,但所做的研究并不比专门从事天文研究的专家差。要说他的成就,将他评为院士也不为过。”与潘鼐相识近半辈子的李元,给予这位好友如此评价,“已是89岁高龄的潘鼐,两眼几乎失明,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他还孜孜不倦地奋斗着,写出这样的著作。这显示出潘鼐先生用功之勤、治学之精。这种崇高的精神是不可低估的,是值得我们敬佩的。”

    古代天文学的“寻宝图”

    “自古以来,中国文明中便出现了极为发达的天文之学,有精密的历法,有详细的天象观测。”徐苹芳在序言中说。中国不但保存了商代以来与天文有关的文献史料,而且有自史前以来的有关天文的遗迹和遗物,这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特别是明清天文仪器更是中西天文学交流的产物。但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天文是为帝王服务的,一切天文活动都是皇家主持的,民间不得观天象,因此给天文学蒙上了一层神秘和迷信的外衣。

下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