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德:窄门中,奏响“田园交响曲”

    1

    谜一般的人物!忆及阅读生涯,中国作家叶兆言在谈到安德烈·纪德时如是感叹:在那个年代,即使人们并不真心喜欢纪德,也“不敢不读”他的作品。言下之意即是,就算读了,恐怕也无法真正走近和理解他。在很多中国读者的眼里,这位离世五十多年的法国作家,几乎是“难以捉摸”的代名词。正因为此,尽管自上世纪40年代以来,我国陆续译介了纪德的作品,但他的影响却很少能溢出文学圈。这位194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留给我们的终究只是一个恍惚而又迷离的侧影。

    同样,在法国,纪德也是不折不扣的争议人物。生前,他招来不少詈骂、仇恨,最终全部作品被列入梵蒂冈教廷的禁书目录。时至今日,依然有人讥讽道:大声念纪德的文章10分钟以后,你的嘴巴会发出恶心的臭味。但恰如萨特所言,法国的各种思想,不管人们愿不愿意,也不管其来龙去脉,都要以纪德作参照才能说明它的特点。显见地,纪德体现了法兰西民族浪漫而探索的精神。不论是接近还是远离法国,他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坐标。

    如此看来,是否真如叶兆言援引一位从事法国文学的朋友所说的话,因为有些优秀的文字没法翻译,纪德的文字译成中文,我们就注定没法体会到法语原文的典雅。无怪乎,他的作品被打入想读却总是读不下去的另类?或许并不尽然,诚如有专家所言,纪德的世界是一座现代人的迷宫,他的每部作品,都是这座迷宫的一扇窄门,即使幸而有幸走进去,遭遇的也很可能会是无尽的迷失。而他的不被理解,归根到底源于他异乎寻常的复杂和极致。

    2

    “人一旦发现自己的样子,就想保持,总是处心积虑地像自己……比起反复无常来,我更讨厌某种坚定不移的始终如一。”在一篇回忆文章里,纪德曾这样写道。极而言之,纪德从不愿把自己凝固在他创造的一种或几种生命形态中。每种形态,他走进去意欲穷尽一切,最终只是为了远离,而收获的却是纯然的快乐以及与之相伴的矛盾和冲突。

    他于第二次北非之行期间写成的重要作品《人间食粮》(1897),由一连串富有诗意的断想构成,这些断想大都从东方传说、圣经故事、尼采著作中获取灵感。通过假想的导师梅纳尔克对其弟子纳塔纳埃尔进行教诲的方式,纪德要人们摒弃一切道德规范和思想习惯,摆脱一切伦理的和精神的引导,任随本能去尽情地享受生活,更好地认识自我和世界。

    但享受生活、追求快乐,并不是任随本能所能达到,相反却要承受如许惨痛的代价。因为在人性被窒息的社会,快乐也是一种奢侈品。哪怕享受大自然的快乐,一不小心也会伤害你所爱并且爱你的人。他最广为人知的三部曲,可以说记录了人追求快乐和幸福的痛苦历程。

    在《背德者》(1902)中,主人公米歇尔从小受到严肃的宗教教育,在各种书籍中度过青年时代,他不懂生活,对无比贤淑温柔的妻子感情冷淡,在蜜月旅行中由于身体衰弱突然咯血,多亏妻子精心照料才恢复了健康,而这次大病成了他生活的转机,他满怀激情地投入大自然的怀抱,恢复了强壮的肌体,然而他的精神开始堕落,追求感官的刺激,过上放荡的生活。他无视任何道德,一意孤行,终使得妻子一病不起,最后凄然逝去。

    与《背德者》所表现的放荡不羁相反,以日记体写成的《窄门》(1909),宣扬的却是克制和约束。阿莉莎与表弟杰罗姆自小青梅竹马,深深相爱。不料母亲同人私奔,她的心灵有了创伤,又想自己比表弟大两岁,担心红颜衰老,会失去杰罗姆的爱;与其将来有这种绝难接受的结果,还不如不结婚,只保持纯情相爱的关系。于是,她爱得越深,就越同杰罗姆疏远。最后,她避开亲人,孤独地病逝于巴黎的一家疗养院。

    同样是寻求生活快乐而酿成的悲剧,《田园交响曲》(1919)尤显错综复杂。一名乡村牧师收养一个成为孤儿的盲女,不仅对她关心备至,还极力启发她的心智,使她脱离蒙昧状态,领略她看不见的美妙外界。牧师从慈悲之心出发,一步步堕入情网,给妻子儿女造成极大痛苦,但是又不敢面对现实。盲女错把感激之情当成爱情,可是她治好了双眼才看清,她爱的是儿子雅克而不是父亲,她也看清这种爱无异于犯罪,给一家人带来不幸。于是,她只有一死,假借采花之机失足落水……

    追求快乐、幸福,却在禁欲主义与享乐主义、在精神恋爱与肉体放纵、在异性恋与同性恋之间痛苦挣扎。尽管纪德在努力调解灵与肉的关系,争取一种内在的和谐,然而他向我们展现的其实只是两者的冲突,以及对自身的不断怀疑和否定。而他作品中的人物很难以是非善恶加以衡量,他们只是相互对立、交融,在人生大舞台上演出,直到生命的终场。

    3

    然而,在纪德看来,这种矛盾尽管会危及快乐,却是生命的必需。因为,一个人正是通过自身的矛盾,才表现出坦诚,舍此难免陷入虚伪当中。而他的作品描述的正是他这种矛盾个性所导致的一连串的思想危机,不啻为他精神和肉体生活的自白。

下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