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在小地方的老辈中国人,大概都不会忘记上个世纪前半叶那些走南闯北的戏班子。几乎同一时期,在地球的另一侧,马戏则是美国民间重要的娱乐活动。“班”和“团”,我们很难想象这究竟只是字面差异,还是确实标识出某种规模上的不同。尤其看到许多动画片上的马戏团,耍的都是狮子狗熊一类危险动物不说,竟然也把长颈鹿、大象这些巨型演员装在火车上运来运去,惊讶之余,不禁心存疑惑。
时至晚近,曾在兽笼外兴高采烈围观动物受虐的美国人,施施然恋上了动物保护主义。世纪之交,连宠物都有了心理医生,据说治疗价格远高于给人看病。和动物像家人一样相处的中产人士,比如莎拉·格鲁恩,回望马戏团的辉煌年代,自会忍不住生出许多浪漫的遐思。这位女士,“对动物有着莫名的狂热,……与丈夫、三名子女、四只猫、两头羊、两条狗、一匹马同住在芝加哥北部的环保小区。”《大象的眼泪》是她以三十年代的巡回马戏团为背景,讲述的人与动物相知相依的感人故事。
一口气读罢,书中的各类“人物”基本符合读者对一部煽情小说的预期。男主人公雅各年轻、善良、有才华、爱惜动物、怜惜女人,却是个刚刚出道的菜鸟,处处要忍气吞声、小心翼翼;女主人公玛莲娜美貌窈窕、心慈手软,对动物有着深厚的感情。二人相恋,对手正是玛莲娜的丈夫、雅各的顶头上司、马戏团主跟前的红人。大象萝西则是动物群中的主角。巨大的身形、迟缓的动作,让萝西看上去十分温柔憨厚。她拔起固定自己锁链的木桩,偷喝了马戏团的柠檬水,又把木桩插回原地;她溜到营地附近农舍的菜园子里开怀大嚼;她也为自己的顽皮付出了代价,在酷刑下哀鸣不已。最后,也是她,在表演蓬的混乱中用鼻子抄起一根铁桩,做了主人公想做而没敢做的事,为二人的幸福扫清了障碍。
除了越走越高、激动人心的故事情节,马戏团生活的诸多内幕也甚为好看:身怀绝技的艺人和干活打杂的工人阶级分明,吃住行的待遇都有天壤之别;马戏团主为压低收购其它破产马戏团动物的价格,对它们断水断粮;为摆脱财政危机,团主竟将那些被拖欠了大笔工资的工人扔下火车了事;身材肥胖的艺人死去,团主还要利用送葬的机会对自己的马戏团大加宣传……很多细节都是作者多次奔赴全美各地的马戏博物馆搜集而来。
马戏团乘着火车沿路兜售乐子,团员自己的生活却颇多凄楚。从美国的林·拉德纳到中国的崔永元,善于搞笑的人常有悒郁的内心。马戏团热闹欢娱的场面背后,也多是些被当作演员的动物和被当作畜生的人的辛酸血泪。如果不是大象萝西挺身出击,真不知故事该如何收场。
书名译为《大象的眼泪》,大象萝西却是没怎么掉眼泪的。它的行动,可以理解为忠诚、勇敢,也可以理解为仇恨、报复。如果有谁可能被感动并流下眼泪,只会是作者或者读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