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朋友告诉我《大象的眼泪》异常好看,似乎是外国的“大棚小说”,这个称呼很有趣,以马戏团为背景的小说在国外的文艺里并不少见,也是一种驯兽文化的背景,但把他同贾樟柯的《站台》以及吴文光的《江湖》联系起来,似乎意味着某种底层思维在作祟,这里爱恨情仇被好莱坞化后,处理成某个三角关系,借由大象的某种“介入”,使得爱情故事拥有某种相濡以沫的色彩,最后,不用说,有情人终成眷属。
背景的“马戏团”要是去掉,这就是个典型的好莱坞模式,20世纪初期,法国戏剧家乔治·普罗研究了1200余部古今戏剧作品,找到并列出了36种剧情模式。他自信地认为,古今所有的戏剧剧情都不会超出这36种模式。仔细参照这个谱系:小说显然属于第28种情节类型:恋爱被阻碍。主人公雅各爱上了马戏团明星玛莲娜,而她已经错嫁给残暴的马戏总监奥古斯特,最后大象扮演了这个隐形的救世主的角色,其实这个“阻碍”就是整部作品的基本方向,当然这样解读,作品不免简单化,但其实所有的美国式的故事,去掉背景的外衣,主体的叙述都趋向一种单一,有人说,其实把“金刚”换成一个健壮而野性的男人也是成立的,但买票的肯定会少很多。金刚成就了一种美国式的娱乐精神,野兽让美女的爱得以提升,这当然是个噱头,但大象才是这部小说的真正领衔主演,因为大象的眼泪,其实也让小说在煽情效果上不输给《追风筝的人》那样的兄弟情仇。
但大象的眼泪成就这本小说的“传奇”,在大棚空间里的争斗和压抑,在一个逼仄的舞台的表演,都无非是小说爆发的“前因”,这种“大棚”生活也无疑增加小说的催泪弹的效果,等煽情了一把后,主人公和大象的胜利逃亡,让整部小说的结果有了非比寻常的意义。自然,那一种被“阻隔”的爱情获得一种“牧歌”式的解决,这样的“戏剧模式”自然不足为奇。
作者在简介上注明“现与丈夫、三名子女、四只猫、两头羊、两条狗、一匹马同住在芝加哥北部的环保小区”,这样的描述就给小说带来一种独特的效果,本书之所以在全球印量超过120万,在《纽约时报》与亚马逊排名第一,这样的“马戏团”背景显然是起了大量关键的作用的,作者对马戏团资料的详细搜集,对马戏团的生活细节的详细描写,都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一种新的现实感。看来,即使“套子”一样的故事,在故事的要素变化下,则可能是另一种“金刚”式的感动,所有好莱坞模式的传播值得思考的往往不是“故事”的情节,而是故事的“元素”,就好比《泰坦尼克号》一样,灾难的爱情或许是所有故事里都会出现的,问题是人家爱情的“道具”比咱们老牛破车类的发达许多,假如把轮船改成拖拉机,恐怕爱情的含金量会少了许多,与其说这是一种故事的吸引力,不如说,作者把西式的马戏团文化引入小说里面,大象既是个主角,也是最神圣的道具,所有好莱坞的故事,都得利于一种新鲜感的文化,一个异域的元素,一种猎奇的想法,至于故事本身,你大可不看的,因为美国式的爱情,与中国式的成都小吃一样,即使它有上千年的历史,但表白总是一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