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猿性到人性——德瓦尔及其学术贡献

  此外,德瓦尔与中国颇有缘分。他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访问过我国,与北京大学著名心理学家任仁眉教授合作研究猴子;他还去过黄山观察过那里有名的短尾猴(又叫藏猕猴、藏酋猴)。除了上边提到的两本书有中文版之外,2005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类人猿和寿司大师——一个灵长动物学家的文化反思》(The Ape and the Sushi Master,2001);2007年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了《人类的猿性——一位权威的灵长类动物学家对人类的解读》(Our Inner Ape,2005)。每两年有一种德瓦尔的书的中文版面世,对于喜欢他的读者来说的确是件幸事。我这里还有个好消息透露给大家,德瓦尔告诉我,他的新书《移情的时代》(The Age of Empathy:Nature's Lessons for a Kinder Society)在9月22日正式出版了。我多么希望最晚在2011年看到它的中文版啊。德瓦尔著作等身,除以上提及的图书外,他还有4本关于黑猩猩或倭黑猩猩的书(内地尚无中文版);与他人编辑或撰写了10部关于灵长类的学术著作,独立或与人合作完成了200余篇论文,其中不乏发表在英国《自然》、美国《科学》上影响力甚大的文章。此外,德瓦尔热衷撰写科普文章和图书,他驾驭文字和讲故事的能力是许多科学家难以望其项背的。从如此众多的著作中,我们很容易看到德瓦尔的一个基本的治学途径:他由猿的世界而进,再转入人的世界;从猿的本质,思考人类的属性。继而,他把两个曾经对立的世界融合到了一起——人类具有猿性,而猿之性情又与人类毫无二致。从古希腊的先哲,到马克思、恩格斯……人类璀璨的思想史长河中从来不缺乏对人类自身的认识论,以及对人类与其他生物,哪怕是最接近人类的动物——类人猿之间的本质区别的思考。人类曾被视为有众多的特殊性:人会使用工具,人有智慧、尊严、感情、道德、伦理,人能够思考、学习,人有文化……然而,随着德瓦尔以及其他灵长类学家对我们近亲的深入研究,这些区别和特殊性似乎在逐渐土崩瓦解。愈来愈多的观察告诉我们,很多猿猴会使用工具,在黑猩猩或倭黑猩猩社会中也存在着感情的交流;它们也有自己的政治圈子——有勾心斗角的阴谋和斗争,也有联盟、和解与解决分歧的手段;它们和人类一样,有难以抗拒的权力欲、性欲,甚至实施暴力的欲望,但它们更懂得如何权衡利弊,如何缓解紧张关系,如何化敌为友,如何保持社会和谐与稳定……当你读到一只倭黑猩猩救助一只受伤的小鸟的时候,你还会认为它们是一群没有道德和伦理的野兽吗?德瓦尔笔下的猿不是虚构的,他是通过几十年的观察、记录得到的结果。他展现的猿猴世界中的真善美,以及假恶丑,都是事实存在的。德瓦尔把我们与猿猴拉得更近了,这将为我们与周边的生命形式继续和谐共存下去提供了一个最好的理由!

第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