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猿性到人性——德瓦尔及其学术贡献

  从猿到人,这是一个渐进的演化过程。它意味着从低等到高级,从原始到发达,从蒙昧到文明。但是,如果改变这一命题,猿和人字之后,多出一个“性”字,即本质、本性,或西方所谓的nature,这一过程在我眼里已经几近模糊了,二者似乎没有了明确的界限,甚至可以互相转化或借喻。这是我读过德瓦尔(Frans B.M.de Waal)的书之后的最大感受。 

  《黑猩猩的政治——猿类社会中的权力与性》一书是德瓦尔的著作引进国内的最成功的一本。我注意到它在《新京报》的“书评周刊”之学术类图书的榜单中足足逗留了3周,在科普书里,这是骄人的市场战绩。为何这本书引起如此关注呢?我想这是由于不同的人对它有不同角度的解读吧。比如,动物学家会从中深入了解类人猿的行为;心理学家可以明白黑猩猩心理活动的特征,以深层次地追究人类心理的发生、发展规律;人类学家通过对猿的生物属性及其文化内涵的认识,探讨人性的本质和文化的进化;社会学家感兴趣的是黑猩猩的社会性,以期获得研究人类社会性的启迪……那么,更多的读者或许正是冲着“政治”这样的噱头而来,政治的本质离不开利益、权力、关系,我们每个人的基本日常和社会生活都离不开这些方面,从黑猩猩的视野下,可以窥见到我们人类自身的、天然的“政治”属性。——这就提升了这本书多层次多角度的阅读愉悦。 

  7月,我有幸参加了科学松鼠会在单向街书店组织的该书的读书会;8月,我在其他报纸发表了针对本书的书评;随后,我又读到了很多网络及纸媒对此书的各种评价。热卖热议已经悄然过去,但我仍然回味无穷。在此,请允许我谈谈作者本人和他的学术贡献。 

  德瓦尔是荷兰灵长类学家、行为学家和心理学家,现在工作于美国埃默里(Emory)大学,也是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已过花甲之年。他27岁的时候开始研究荷兰阿纳姆(Arnhem)动物园内、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黑猩猩圈养种群,这就是后来他很多书籍和学术论文的主人公。1981年,他获得了挂靠在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灵长类研究中心的职位,开始在那里研究猴子的和解行为。1982年,34岁的德瓦尔出版了影响至今的《黑猩猩的政治》(Chimpanzee Politics,今年的上海译文版是根据2007年的25周年纪念版翻译的)。80年代中后期,他还在Emory大学的耶基斯国家灵长类研究中心(以杰出的灵长类学家、心理学家Robert M.Yerkes命名)和圣迭戈动物园研究倭黑猩猩(另一种更接近于人类的类人猿)。1989年,他出版了Peacemaking among Primates,这就是2003年海南出版社的《猴、猩猩的故事——灵长目动物如何谋求和平》的原版。1991年,德瓦尔正式进入Emory的心理系工作;1993年荣升为教授。说来有趣,美国本土没有一种非人灵长类动物,但它的这两个灵长类研究中心可谓全世界灵长类研究的中心,从始至今这里集结了大量优秀的灵长类学家,是该学科最发达和活跃的地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欧美国家的许多研究猴子、猩猩的人多就职于大学的心理学系、人类学系、医学系,甚至考古学系。我在想,欧美的人类学、心理学发达,与他们关注猿猴有密切关系。而我国的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不甚发达,除了与历史有关之外,可能与不重视研究这些动物也有一定关联。言归正传,德瓦尔在这些机构围绕着黑猩猩、倭黑猩猩、卷尾猴、猕猴展开了多方面的研究和尝试,其研究兴趣很广泛,诸如食物分享、社会性互惠、冲突解决,以及人类社会道德和正义的起源等等。 

下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