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哲学的注解

    在旁人看来,康德是个枯涩的、刻板的纯哲学家,他一生没离开过故乡哥尼斯堡,一辈子单身,没有什么特殊的嗜好,他的哲学著作也是以晦涩难懂著称的。阿·赫胥黎曾有一篇谈旅行的散文,说出门旅行的人总喜欢带上一两本书以供旅途消遣,有人就选了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但是直到旅行归来,实际上连第一页也没有读完。

    对于康德这样的学者而言,只要能过上体面的生活就够了,他的人生追求在于认识真理——求知,为探求真理而活着,以求知为人生乐趣。人生最重要的是明白自己一生到底要追求什么,明白了自己人生到底要追求什么就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意义所在,对于那些不必要的东西及早放弃。但是这世上大多数人终其一生也没能找到自己人生的意义。

    终身未婚这在西方哲学家中并不罕见,柏拉图、斯宾诺莎、霍布斯等都是“近世不婚之伟人”。但是康德的著作中毫不讳言爱情与性,他并非不解风情的书呆子,相反,他对于世事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康德说:“所有由这些感受(指恋爱)而得到的美好和甜蜜,都只是在一开始才具有其全部的强烈力量,但是随后就由于共同生活和家务操劳而逐渐变得日益迟钝,这时它就退化成为互相信赖的爱情;而这里面的伟大艺术就在于仍然能保持这些东西的充分的残余,从而无所谓的态度和厌倦都不会勾销欢愉的全部价值……”(《论优美感和崇高感》)也就是说,康德一早就明白爱情给人带来的激情与欢愉只能维持一段极有限的时间,过后便会冷却变质,只有转化成相互信赖的亲情,夫妻之间的感情才能长久。这种观点与中国传统婚姻相近,十分注意后天(婚后)夫妻的感情培养,讲求“相敬如宾”、“互敬互爱”,这种爱情虽不再充满激情,却更为持久、稳定,虽然平平凡凡,却更为耐人寻味。

    据康德一个学生说,他曾两次爱上女人,两次想结婚。有一次,他准备向人家求婚的时候,那个人已经与另一个男人步入教堂,另一次是他正思考要不要向人家求婚时,人家已经离开了哥尼斯堡。

    世上从来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人生总是有得有失,康德没能获得世俗婚姻的幸福,却获得了真理、智慧的眷顾,获得了精神世界的幸福与永远的荣誉。比较康德的得与失,上天对他是公平的。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