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的意义

  康德这样在非哲学专业人士当中都很有影响力的哲学家,实在是并不多见的。不过关于他的中文传记,倒并不如想象的多。原因可能有很多,年代久远很多史料都无法查阅到,而当时的记录又众说纷纭,难以确定,对于康德要作一个全面完整的描述,是很困难的。对于大部分读者来说,康德那种刻板、保守的形象跟一个著名哲学家的身份是符合的,因此也懒得追究他的真实生活。

  所以,我们都接受一个每天下午3点出门散步,风雨无阻,邻居都拿他对表的康德。我们都接受一个思想枯涩、一直独身的康德。很少有人知道,康德并不高,大概只有一米六几,这估计会打破很多女性对他的美好印象。而且他有严重的胸部疾病,一直困扰着他的生活和工作,另外,他也并不如传说那样的严肃,实际上,他经常要应酬各种聚会和沙龙,作为哥尼斯堡的著名思想家,他也是出了名的公众人物,出入上流社会,而他自己也乐此不疲。康德并不如一般人想象的那么闭塞。所以曼弗雷德·库恩的《康德传》为我们打开了完全超出我们原本印象的画面。

  我们对康德的陌生不只在于他的生活,更在于他的思想。我第一次听说康德,就是报纸上说,他的《纯粹理性批判》一般人看不了15页。作为康德理论的业余爱好者,有几年我一直在读康德的相关文献,有二手的研究文献,也有康德的著作,很多都读过不下3遍。《纯粹理性批判》始终是没有读完过,艰涩难懂自不用说。

  那么读者要问了,康德哲学到底是说什么呢?他最为世人熟知的话语,要说是那句“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这句话出自三大批判中的《实践理性批判》,当然这话其实颇有深意,而不仅仅是哲学家忽然诗兴大发而抒发的内心感叹。头上的星空,实际上还意味着他在《纯粹理性批判》当中指出的人的理性认识能力,可以说人对世界、宇宙是有认识能力的。而心中的道德,就很好理解了,即《实践理性批判》一书想要探讨的道德问题。

  读者又要问了,哲学家这些思考到底有什么用呢?我们有这些认识能力和道德能力又能如何呢?理性的意义何在其实哲学认识,并不全在于要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道德思考也没有很强烈地要求以道德利剑指向不道德的人们。就以我们当前的社会现状看,哲学家一定不会急于批判诸如范跑跑这样的人物,而是会作更多反思,这样人物的出现会有复杂的社会背景。

  还有个真实的例子是,科学界的人跟人文学科的人总是谈不到一起。比如科学家会奇怪为什么人们反对克隆,科学家会认为人的所有活动、情感、记忆、憧憬都不过是人的脑的生理活动,但是人文学者就很难接受这一点。从康德理论的区分来看,人有认识世界的能力,但是除了认识之外,他的道德理念、世界观规划是基于不断地自我反思、批判,这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是人之为人的独特所在;掌握了生理活动基础,也不意味可以解释人的行为,把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都搅和在了一起,对于人文学者来说,是很难接受的。

  曼弗雷德·库恩的《康德传》是一本全面的康德传记,不仅介绍了他童年的压抑的教育,也有他成名前后的人事纠葛,晚年康德之所以如此,恐怕也与他的人身经历有关,哲学是纯粹的,然而宗教、教职斗争,还有与皇权的关系,越是知名的人社会负担也越重。同时这本书也是一本非常好的康德思想研究集,它几乎涵括了康德所有的成熟作品,是对康德哲学思想的鸟瞰,阅读本书,不但能了解康德的生平,也是对康德学术的认识,而且,你绝不会读不过15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