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底,在俄裔美籍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1899-1977年)诞辰110周年之际,他的自传式回忆录《说吧,记忆》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了新译本。同时出版的还有其代表作《防守》,讲的是一个象棋天才由于长期沉溺棋局而逐渐精神失常的故事。
几乎就在同一时间,人民文学出版社联合99网上书城买下了纳博科夫《劳拉的原型》的大陆中文简体字版权,预计将于年底出版上市。这对纳博科夫迷们而言,无疑是个好消息。
这本未竟之作,根据流传出来的段落,被人疑为“写真版的洛丽塔”。纳博科夫去世前曾在遗嘱里要求销毁此书,而他的儿子却于去年决定将之公布于众,这情节颇似张爱玲和她的《小团圆》。
大约在10年前,纳博科夫这个名字才逐渐开始在中国广为人知。当时,其备受争议的作品《洛丽塔》被翻译成好几个版本,各家出版社几乎无一例外将封面设计成性感艳丽的女郎。一时间,它仿佛成了一部侥幸逃过查禁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然而,内文不同程度的删节和种种不明就里的引语,使这阵“纳博科夫风”很快烟消云散。
直到2005年底,上海译文出版社才第一次在中国推出没有任何删节的完整译本。此后短短数月,《洛丽塔》共印刷了6次,总印数达到10万册,迅速进入各大城市的畅销书排行榜。纳博科夫这才得以比较清晰的面目出现在中国读者的视线里。
“我想一个艺术家不该去管读者或观众是谁。他最好的观众是每天早上刮胡镜里看见的那个人。一个艺术家想象的观众——当他想象这种东西时——是一屋子戴着他自己的面具的人”;“作家之所以同读者发生冲突是因为作家本人是自己的理想读者,而其他读者往往是动动嘴唇的魔鬼和健忘症患者。”纳博科夫曾经这样说过。
那么,不妨让我们将他的作品看成是一个人喋喋不休的自言自语吧——也许自我争论更准确些,而我们不过是凑巧听到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