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12之后,成都市委宣传部、成都传媒集团展开了一系列措施,力图从文化娱乐角度入手重整国人对成都市在城市形象、旅游事业方面的信心。当热波传媒总裁李岱找到时任成都传媒集团总经理的夏旗舰,并向他介绍了热波集团准备投入的音乐节产业后,供求双方一拍即合,经过成都市委宣传部的认可后,双方签订了长达5年的合作协议。协议中规定,热波方面负责音乐节的演艺部分、现场制作,成传集团负责地接(包括地方宣传、安保、音乐节审批等一系列具体工作),而在收入方面,潘经理介绍,成传集团并未期望在音乐节初期几年内实现盈利,在首届音乐节举行之前就签订长达5年的大合同,也是考虑到热波音乐节在成都当地的长期效应。“如果在之后的两三年内实现盈利,”潘经理介绍:“我们会以各自的投资比例各自分红,这在协议中都有明确规定。而且到目前为止,合作双方的招商工作也是分开进行的,随着音乐节的进行,之后几年的招商工作肯定会越来越好,到时候或许会有新的补充协议产生。”
而成都方面所考虑的远不止音乐节的门票和招商这一点利润,实际上,据潘经理介绍,此次音乐节虽然只是首届,但已经对当地旅游业产生了巨大的拉动。“按照以往的经验,五一小长假期间成都的新都地区从来不是旅游热点,但此次五一期间新都的旅游消费是成都各地中最高的。”音乐节带来的人气甚至拉动了当地房地产业,当地五一期间房产销售额达到1.03亿人民币,为五一期间该地区同比最高。对此潘经理自己就有直接的例子:“我自己的岳母在去音乐节现场之后,在新都区随便转转,便看中了当地一处房产,五一之后已经下单认购了。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个音乐节,新都区很难有那么多机会迎接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认识新都。”
众所周知,从地方政府宣传地方这个角度讲,央视的《同一首歌》、《欢乐中国行》等栏目也有同等功效,而且运作多年。在被问到为什么没有选择传统方式,而是选择筹办音乐节这个新兴行业时,潘经理给出了三个坚挺的理由:1、《同》《欢》等栏目全额由政府买单,不允许商业植入、不允许卖票,而政府方面得到的基本只是央视主持人在舞台上的口头介绍,是一种变向的硬广告,没有任何商业方面的回报,而音乐节是有盈利可能的;2、音乐节是一种新兴的文化娱乐方式,能够制造年轻的、有活力的氛围,也能够提升地方上的文化形象,最终的宣传效果可能比广告宣传式的文艺演出更好;3、音乐节能够带来外地观众、外地游客,这些人对当地消费的拉动效果才是最高、最有价值的。
音乐节行业进入空间广阔
基本上,目前业界内部对音乐节市场的前景持毫不迟疑的乐观态度,甚至认为音乐节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目前音乐工业的惨淡局面,可以说,是音乐行业当中正在经历从无到有、逐渐完善的一个新兴盈利板块。
对每年夏天全国上下越来越多的音乐节,业界基本认为利大于弊并持欢迎态度。沈黎晖表示,“草莓”不是摩登天空音乐节的替代品,秋季的摩登天空音乐节也要办,“中国这么大的国家,一年应该有50个音乐节。”
张帆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五一长假里,全国各地都应该有音乐节,它可大可小,关键是要能够迎合整个人类的心态,用共同的语言温暖彼此,用美妙的音乐打动在场的人。”
当记者问及明年迷笛音乐节的计划,张帆表示:“今年镇江迷笛的成功是一个鼓舞,明年我们可能会在三个城市办迷笛,有可能是同时,也有可能是先后。我们可以成为一个全国巡演的、流动的音乐节,这在国外也是有先例的。”
实际上,在未来的两三年内,迷笛音乐学校的演出公司和摩登天空这类公司,将很有可能转型成为“音乐节承办商”,对于拥有成熟音乐节运作经验的他们来说,刨除批文问题和地方政府支持问题之后的音乐节流程,是一个相对驾轻就熟的工作,完全有可能实现流水线化的批量生产。但同时,当“音乐节承办商”真的成为一个新兴职业之后,各地音乐节的魅力(尤其是以迷笛音乐节这类文化形态主导的音乐节)来说,是否会出现缩水甚至审美疲劳?这将是一个摆在从业人员面前的新的、也是必然会出现的新课题。对这个问题,沈黎辉认为大浪淘沙是难免的。他说,“过去的音乐节在商业的意义上可以忽略不计,这两年才有了一些起色,未来的音乐节应该多几十倍,大浪淘沙,形成稳定、持久、专业的音乐节主办机构群,它有能力改变唱片行业的现状。”在商言商,沈黎晖对音乐节的看法更多基于产业发展的角度,而张帆却执着于年轻观众给他的感动,他说:“有很多音乐节的国家,才是一个有人味儿的国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