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的出路:回归传统

  对于文言还有论述的必要。这种书面语存在至少三千年了,它的优点在于端庄文雅。传世的文言文几乎都是“思无邪”的,尤其是儒家文章,符合明道、传道的传统,历代都不允许淫思邪念和粗辞鄙语进入它的语用系统。其次是简洁精炼,妥帖适宜、字无可删、句无可削是它的行文标准。其三,它是汉字运用的典范。汉字是单音节的音意文字,在同音字众多,声调不一的语言环境中,汉字的单兵作战能力非常强,文言就充分体现了这个特点。探讨文言文对白话文的作用是饶有启发的。当年斥文言倡白话的风云人物,如胡适、鲁迅、郭沫若,哪个没受过文言的熏陶?文言给了他们厚实的文字功夫,所以一旦改写白话(注意:他们可没上过新式语文课),个个都是圣手。毛泽东、朱自清、闻一多等人也是这样,他们自幼饱读经史,改写白话,无论政论、散文、诗歌都能盛行当世,垂范后昆。凡从文言这条路走过来的知识分子,如钱钟书、吕叔湘等人,他们厚实的基础也离不开文言的底子。这足以说明,文言能使白话的表达更简练、更贴切、更精致、更丰富。朱德熙先生曾感叹上世纪50年代后培养的学生“窄”和“漏”,我猜想这与文言的失势失尊不无关系。时下,母语使用的环境很为严峻。传统文化的背景已完全隐去,一些浅显的文言词语已难倒了许多学人;各种粗俗鄙陋的话语堂而皇之地流行于世。大部分人字写得七扭八歪,错别字连篇,孩子造句闹出“我的童年很性福”的笑话,高中生写出“腊炬成灰泪屎干”的尴尬,大学生的语文能力也每况愈下。新一波的语言文字混乱现象正向我们涌来,而且是大范围的、空前的。面对这样的现实,有必要彻底改变语文的生存状态。 

  如前所述,改革开放的三十年,语文界和学术界一直在为语文诊脉治病,但收效甚微,似成绝症。另一方面,八十年代初中央就对整理我国古代典籍发出指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继承寄予厚望。我们何不折回到传统的路子上去呢?两千多年的历史已经证明这条路是可行的,它造就了历史上群星灿烂的文化人,其中含有每个时代的文化“大家”,它使得一个悠久的民族有了精神的文化寄托,它使灿烂的中华文明传承至今。新时代的语文教育,我们可以从内容、教授方法上适当改造它,使它更有效、更完善。汉字、汉语、汉文化在世界上都是独树一帜的,我们回归传统,就能使它们并驾齐驱、齐心协力,承续教育传统,再为中华文明铸造辉煌。 

  中国的文化正在走向世界,这是我们引以自豪的,但同时又感到身为中国人自身的文化修养还很不够,这是语文教育造成的。拖了将近一个世纪的问题是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我们欣喜地看到,大量蒙学读物、国学书籍已在出版;许多地方自发地出现了私塾式的教学;古代诗歌散文的朗诵活动此起彼伏,使人感到人心思“归”的涌潮已经出现。万舟待发,只欠东风。我们真切希望每一个国人,无论其身处何方,无论其所事何业、无论其所居何位,通过语文教育,都能对中华文化有一份敬畏、挚爱之情,都能受其熏染,明晓其要义,我们寄望于这样的语文教育。我们深信,经过一、二代人的努力,语文的沉疴顽症一定会彻底治愈,一定会为中华文明续写新的辉煌篇章!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