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的整理是《悲情陆小曼》的又一亮点,作者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奇,人奇我绝”的原则,通过多方的搜集整理,作者采访了很多与陆小曼生活有关的人,获得了众多翔实的一手资料,如采访陈从周的女儿陈胜吾、曾经给陆小曼治过病的华东医院的医生朱鼎成、翁瑞午的女儿翁香光、翁瑞午的儿子翁诚光、张幼仪的亲戚吴刚、陆小曼侄女陆忠麟的儿子邱权、宋庆龄的秘书杨逸等,从这些人那里得到了很多资料,其中包括当事人的回忆资料以及他们提供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这些资料都弥足珍贵,对我们了解陆小曼的一生有着很大的帮助。当然,在这些资料当中,关于陆小曼和翁瑞午共同生活那一段时期的资料更是作品的一个重量级的杀手锏,人们一般知道的是陆小曼与徐志摩的传奇,但是,在1931年徐志摩由于飞机失事去世后,陆小曼和翁瑞午共同生活的那三十多年,这段时期的资料比较少,而且能够提供一手资料的人大部分都已经谢世,所以,关于这段时期她的生活,人们所知的只是零零星星的一点,但是,缺少了这部分资料,就等于是陆小曼大部分的人生历程对我们来说是空白的,这势必使得我们对于陆小曼的了解只是停留在她最为惊涛骇浪的那段时间,对她的理解也往往仅会停留在才女、美女、交际名媛这样的词汇上。可是,人生中总无法缺少的是安稳和洗尽铅华的至醇,这些沉在人生底层的厚实往往才是人生的基石和最为历久弥新的东西。因此,缺少了她与翁瑞午的资料,陆小曼的一生就无法得到一个完整、客观的评价,从这一方面说,丁言昭的著作完全突破了陆小曼后半生经历这一盲点,让我们从多方位把握这个曾经集美貌才情以及绯闻于一身的女性,同时也给予她更为客观的评价。例如在她和翁瑞午的交往中,常常有人劝她离开他,她没有同意,在翁瑞午去世后,据翁香光回忆,陆小曼曾经说:“你父亲是真的离开我了。以前许多朋友劝我离开他,现今他真的离我而去,我感到孤单、凄凉、寂寞,是活不久了”,后来在参加完一个会议后在大礼堂下冻得刮刮抖,称自己为“老乞婆”。通过这些资料,一个形单影只的女性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她与翁瑞午三十多年的相守经过以及缘由也被我们所了解和懂得,就如同她自己所说,如果徐志摩在天堂有知,他也是会理解她的。那么,我们哪里还会有理由去忽视翁陆二人绵长悠远、惺惺相惜的这段感情呢?一切的色彩斑斓都已经在朴素面前褪色,人生的生离死别在这种感情下显出了如止水般的淡定。另外,在资料的取舍上,作者也下了很大的功夫,在陆小曼的生活中,最为人知的当然是他和徐志摩的爱情经历,关于他们相处期间的资料有很多,从文学期刊、报纸新闻到小报上的八卦,应有尽有,纷繁芜杂。如何选取其中有意义的,能够更大可能地接近陆小曼的真实情况的,这有着较大的难度。作者披沙拣金,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能够客观反映传主特征的资料来加以描写,与徐志摩情投意合的初次相见、在刘海粟和父亲的帮助下与前夫王庚的解除婚约、与徐志摩结婚后的琴瑟之乐以及二人矛盾的开始、二人共演昆剧、共同的文学创作、与公婆的尴尬相处、不愿北上的缘由等等,这些选择既避免了资料过多的芜杂,同时也使得一个生活中的客观的陆小曼出现在读者的面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