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博科夫小说中的俄罗斯文学传统

    在这个由各种隐士、怪人和流亡者们组成的参差不齐的美国文学队伍中,把这样一位高傲的移民纳入进来不是不可理解的事了;而作为一位侨民,纳博科夫一向忠实于自己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俄裔美国作家纳博科夫被公认为是20世纪伟大的作家和文体家,他的作品主要包括17部长篇小说、50余部短篇小说和9部戏剧、400余首诗歌等,可谓是卷佚浩繁。而他在1955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洛丽塔》,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作品,从此使他跻身于陀思妥耶夫斯基、博尔赫斯等世界文学大师之列。在1964年,美国著名的作家约翰·厄普代克就高度评价纳博科夫的文学成就:“在近10年来,他的小说以其丰富炫目的才智和令人欣喜的沉思冥想而独树一帜,这在美国文学中差不多是空前的。……所以,在这个由各种隐士、怪人和流亡者们组成的参差不齐的美国文学队伍中,把这样一位高傲的移民纳入进来就不是什么不可理解的事了;而作为一位侨民,纳博科夫一向忠实于自己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也就是说,纳博科夫的作品除了拥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文学的特点之外,还带有俄罗斯文学传统的某些特点,尤其是后者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具体来说,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英美新批评理论和俄国形式主义理论风靡一时的文化背景下,很多知识渊博的作家在这些文学理论的指导下,从不同层面在小说文本中进行各种艺术试验,其中包括后现代主义的拼贴、戏仿、黑色幽默等形式因素的试验。纳博科夫就是其中的一员。正如张鹤所总结的:“纳博科夫的小说向来以复杂的多主题和精妙的结构而著称,其叙述技巧也是多种多样,他尤其喜欢运用各种复现、镜像、戏仿和错位来展现人物在现实生活中的荒诞处境和孤独的内心。”因此,在他的小说中,存在主义和形而上的哲学意味也较为浓厚。常被认为体现出文学与道德感尖锐冲突的《洛丽塔》也提出了这样的哲学问题:“在不可抗拒的时间面前人的渺小感和失败感。永恒只存在于理念之中,对时间而言,人的永恒就是虚无。”
    但是,纳博科夫的小说无论在形式上的先锋色彩如何浓厚,在内容主题上是怎样地复杂精深、玄奥多义,作者却始终以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传统中的注重细节描写为根基,来加强作品的现实感,这主要体现在对人物心理进行细致入微的摹写,以及各类生活细节的勾勒上。当然,这些现实主义色彩的细节描写,在作者手中已经有所变形,加上了一些带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色彩的幻觉、梦境等因素,目的是为了更真切地展现人物形象和他们的生存环境。也正是这些现实主义细节描写的存在,才使纳博科夫的作品在进行当时流行的后现代主义艺术形式试验的同时,能够兼顾到小说作品内容具有的社会意义,从而使这些作品能够具有雅俗共赏的美学效果和一定的故事性,并没有随着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在当下的衰退,而降低其艺术价值和失去对读者的吸引力。
    在1939年,纳博科夫用俄语写出了中篇小说《魔法师》,可说是《洛丽塔》故事的雏形。故事并不复杂,写一个中年男子“他”爱上一个12岁女孩,因此费尽心机与女孩母亲结婚,然后在后者死后把女孩带到外地旅游。在一个旅馆里被女孩发现他有强奸她的企图而尖叫,导致他逃跑,途中被卡车撞上。这篇小说最值得称道的地方在于对人物心理的描写非常细致。举例来说,当“他”看到这个女孩的每一个动作,都在心理上激起巨大波澜:“仿佛他与她血液、皮肤、密布的血管都是共有的,仿佛从他身体的深处抽取全部体液的粗大的等分线,像一条搏动的虚线,延伸到她的体内,仿佛这个女孩是从他体内生长出来的,仿佛她每做一个随意的动作,就是拉扯、摇曳长在他体内深处的生命之根”,还有“他”在旅店面对熟睡后的女孩产生的心理骚动,这都是经典的现实主义心理描写方式,旨在塑造出身上蕴含着纯洁之爱和罪恶性欲的恋童癖男子的形象。而在长篇小说《洛丽塔》中,具有“恋童癖”倾向的汉伯特对12岁女孩洛丽塔的爱恋欲望和心理情绪变化,更是被作者加以细致描绘和详尽摹写,正是这些心理描写的细节部分,凸显出由他的智慧、痴情和罪恶造成的一系列悲剧,使该部小说具有了形而上的哲学意味。而他与洛丽塔同居之后的种种生活细节和情绪、心理波动,从情感逻辑上把他推向最后枪杀怀孕的后者的故事结局。《黑暗中的笑声》描绘出男主人公眼盲之后的心理感受,把他的绝望、后悔和对背叛他的年轻情人的仇恨,更是渲染得淋漓尽致,具有现实主义小说的真实性效果。

下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