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这本《人生的智慧》(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即将推出),我再次深切地体会当年托尔斯泰写完《战争与和平》后待在家里如痴如醉地沉浸在叔本华哲学世界里的心情。“如痴如醉”这四个字,一点也不夸张。被世人称为悲观主义哲学的叔本华哲学,本身的著作却从头到尾都带给人意想不到的愉快,某些光明积极的箴言还没有他寥寥几句话更让人振奋。 即使不取巧地、简朴地使用文字,他依然能轻易地抓住人的思维,让你不由自主地读下去,因为他的逻辑太强大了,使他的那些句子充满雄辩的力量,字字珠玑。他认为人生就是一份必须完成的定额工作,这个世界没有幸福可言,所谓幸福仅仅是一种年轻时的幻象,人生最大的幸福只在于减少痛苦,过上“尚可以忍受的人生。”世界上唯一幸福的人,是所有属于他的财富都只存在于他自身的那个人,不是金钱地位名誉家庭,而是存在于他自身的精神思维的能力……在这些句子和段落里,到处都能找到古往今来那些伟大的文学作品的影子,它们的精神和气息散落在这里,或者,从这里获得了真正的活的气息。 悲观主义者和完美主义者在很多地方都不约而同且惊人地契合,实际上,叔本华所认为的人生终极的孤独,就是一个完美主义者极端不屈服的缩影。只不过他自己因为家世显赫生活富裕,得以避免去过为谋生而必须的群居生活,这是他对人生感恩的地方。他也因此而提醒那些不得不陷身公共交往的大多数人——其中就有无数的我们——如何保持与他人安全而稳妥的距离,甚至好心地钻研出不少城府深厚、尔虞我诈的“厚黑学”,让大家多多进行自我保护,比如如何让说谎者自己暴露他们的真面目,如何骗那些藏秘不报的人多说实话。 阅读叔本华最本质的收获并不在于这些天真的伎俩,而在于你将发现人类的确可以用黑色的眼睛寻找光明,叔本华为此提供了最坚实的哲学基础。沉浸在悲观之中并 拿 “人生本就无可作为”当借口是很舒服的,真正的完美主义者不得不悲观地、艰难地追寻内在灵魂的愉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