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研究丛书”编者的话

    外交非外事,外交需要大的战略和智慧。在过去同美国这个“超级大国”打交道的时候,我们最成功的经验是奉行“敢斗愿和”的原则,有理有据地争取了国家的最大利益。随着国力的增强,国际经贸往来的发展,我国对美外交总体工作的开展,迫切需要召纳新的熟知内政外交人才,迫切需要推出新的战略思路和新的“前瞻性外交”对策,迫切需要进行一些决策及工作体制方面的具体改革。
    赵可金博士的《竞争中的对话——中国对美公共外交研究》提出了中国对美公共外交的重要性。在传统外交不断受到新型外交(如经济外交、能源外交、文化外交等)冲击的情况下,赵博士不仅较为详细地考察了公共外交的表现和特征,而且针对中国对美交往,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外交建议和主张。如何在保留我们文化特色的同时,也能将我们想宣扬的信息传递给思维和价值观不同的美国和其他国家民众,获得他们的认同,以提升和巩固我国的国际影响力,这也是我们常常思考并希望能有机会为国家贡献心力和能力的一件事情。对此,这部著作可视为一种重要的努力。
    笔者在美多年,感觉东西方文化各有特色,如中国人含蓄低调,而美国人却偏好直截了当。同样是馅饼,我们讲究内容,“包子有馅不在褶上”;美国人爱吃的比萨,却是将所有的东西都铺在上边,让人一目了然。同样是演说,中国领袖的演讲,行文简洁却内涵深刻,常常需要再三研习方能领悟一二;而美国听众大部分希望看到幽默风趣的讲故事高手,希望听领袖的演讲能像喝“可口可乐”那样,第一口就有刺激,清爽、简单而直白。
    美国研究是一个无比宏大的课题。所有研究的背后,都具有强烈的中国价值关怀,有服务中国发展的欲求。我们从研究政治与外交关系入手,是因为中美政治关系引领着经贸、文化、教育、科技、体育以及其他方方面面的关系。当然,我们不能忘记,有些时候,其他关系也能给政治关系的改变提供重要的契机。这里有一个很好的例子:新中国成立以后,中美两国对抗了20多年,华沙谈判时断时续不时陷入僵局了无结果。举世之人谁也没有料到,这个僵局竟是通过中国乒乓球队“乒乓外交”打破的。在中美交往的历史中,可以勾沉无数诸如此类故事。因此,我们不仅要研究中美政治关系,而且要研究中美经济、军事、文化、科技、体育、宗教、法制乃至心理、语言等等,这些学术努力都是促进中美交流的必需。因此,《美国研究丛书》计划逐步扩大作者队伍,不断拓展著作选题。同时,中美关系的促进与发展,决非中国单方面的事,也决非中国单方面努力所能成就的伟业。因此,本丛书不仅包括本国学者的著作,也包括外国学者的译著。在条件成熟的时候,我们还要将这套丛书逐一介绍给美国同仁,介绍给全世界各国的朋友。
    丛书的策划是在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启动的,后期的编撰则是在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完成的。在此,我要特别感谢复旦大学对我的培养和清华大学对我工作的支持。
    感谢杨泰俊先生、上海人民出版社李伟国总编辑和赵荔红主任。杨泰俊先生的鼓励和引见,李伟国总编的支持和安排,赵荔红主任的认真和协调,都是这套丛书得以问世的关键。
    蝇头小字,却绵绵亘亘、不绝如缕地为文化与历史的传承,作出了不可替代的卓越贡献;书海沧桑,当龙腾虎跃、伟力万钧地为中美与世界的进步,再奉上熠熠生辉的智慧光芒。
    蓝天作纸凭勾画,凌云健笔任纵横,我们欢迎每一个关心中美关系发展、致力和谐世界建设而又有决心与能力的专家朋友,加入丛书作者的队伍,为共同的事业携手并进;言为抒情嘤鸣意,文以会友无惮多,我们也欢迎每一个关心中美关系发展、致力和谐世界建设而又有余力和激情的朋友,进入丛书读者的队伍,互激互励、互动互补,为中美关系的良好发展和人类共同文明的建设共同携手,为和谐世界的建设奉献绵薄之力。

                                                    孙哲
                                                 2007年9月10日
                                                 于北京清华园

第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