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研究丛书”编者的话

    1943年7月4日,《新华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民主颂——献给美国的独立纪念日”的评论,热情洋溢地赞美了中美两国的友谊和共同的价值观:
    “我们离得很远。百十年来,我们之间接触着的也还不过是我们两大民族间的极少数极特殊的一部。但,我们坚信,太平洋是不会阻隔我们人民与人民间的交谊的……在过去,民主润泽了我们的心;在今后,科学将会增长我们的力。让民主与科学成为结合中美两大民族的纽带,光荣将永远属于公正、诚实的民族与人民。”
    浩淼连天、碧波万顷的太平洋,早已把中美两国连接在一起;对民主与科学各自追求,又使这两个区别极大的国家都对世界产生了至深至远的影响。中美两国作为两大政治实体,近代以来有过许多恩恩怨怨,这是因为两国的政治传统、政治理念、政治制度、政治架构、政治举措乃至政治语言、政治逻辑、政治色彩等等,都有很大的不同,不少方面甚至是截然对立的。中美政治之“对立统一”,曾有一度使得矛盾双方互为前提、互相制约、互相斗争得“天昏地暗”。但社会发展到了当代,中美两国人民的伟大智慧,正不断推动两国的交流与合作,从而为2l世纪的中国、美国和世界各国带来光明与幸福。当然,目前两国之间除了意识形态方面的鸿沟之外,还横亘着台湾、贸易、国家形象等诸多“巨型水雷”。但是,中美两国的联系和依存不可能被任何力量嘎然切断,人民之间的交往和友谊更是源远流长,历久弥坚。
    在这个时代里,中国的内政和对外工作向世人展示了一幅浓墨重彩、气势恢弘的和平发展的时代画卷。但是,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和中美关系的结构性矛盾,也向我们提出了很多实际的挑战。中国的经济增长正在促成一个新的全球政治经济环境;而中国独特的发展模式,也使美国感到非常困惑。目前,很多美国人感觉到,与中国的关系现在几乎是每一个美国国内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应对中国的发展,从军事到政治,从贸易到文化,美国国内开始了十分认真的针对中国的观念及体制上的变革。
    美国的经验既可以提供中国现代化建设参考,其行为的不确定性也成为中国未来能否和平发展的最关键因素。从对美外交角度来看,如果只知己、不知彼,那么我们就无法理解美国的行为模式,更无法预测未来美国对华决策可能发生的“突变”。例如,同是一个“利益相关者”的概念,由于双方所存在的“知觉”和“错误知觉”,对这个词的理解有很大分歧。在我们中国的传统道德中,盟友与伙伴是应当肝胆相照、患难与共的;而美国人在巩固其霸主地位之时,常常忘记了自己所应承担的责任,反而显示出极为自私的国家特色。通观美国与其战略同盟者在过去多年来的合作经历,我们可以看到,美国早已习惯于倾其所能地压榨战略同盟者,特别擅长通过国会、媒体等不同机构来驾轻就熟地“制造摩擦”,“火中取栗”。说得不客气一点,我们如果遵循自己的传统道德理念来与美国打交道,那么很有可能令美国得寸进尺,或使部分民众面对新摩擦的不断出现滋生仇美情绪,引发对我们自己政府外交能力的怀疑;或使我们不得不陷入某种为减少摩擦而牺牲自己利益换取和平发展时间的固定对美外交模式。我们不能不未雨绸缪,全力加大对美国的研究,以美为鉴,谋祖国富强之路。
    研究美国,是因为美国是一个耐人回味的国家,从立国至今一直顽强地按照自己的国家发展逻辑在运转。早期的欧洲人在谈论美国的时候,或多或少地流露出不屑的眼神,把美国人看成是一群“缺乏涵养的暴发户”。而在许多国人眼中,美国也无法摆脱“美丽的帝国主义”、“有点良心的强盗”等诸如此类的形象,面对美国繁华、强大、辉煌的一面,我们内心不时警醒自己,去捕捉这个帝国的负面影子。在两百多年的时间里,美国不能说没有犯过错误,但很少出现导致国家发生重大倒退的决策失误。相反,美国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机和活力,一路走来,而且还将一路走下去,即使面对防不胜防的国际恐怖主义袭击,也毫无调整自己国家逻辑的迹象。对于这样一个具有独特精神气质并且满怀激情地妄图把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推广到全世界的国家,任何其他国家和文明共同体都不得不对其高度关注。作为正在崛起的中国,研究美国是一项具有历史眼光的伟大事业。

下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