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各主要出版社引进国外优秀教材的势头不减。引进教材虽然由于篇幅过大和定价过高,没有成为国内教材市场的主流,但是对国内本土教材质量的整体提高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今年,有Brookshear的《计算机科学概论(第9版)》(人邮社)、图灵奖得主Hopcroft的《自动机理论、语言和计算导论》(第3版)(机工社)、Hennessy和Patterson的《计算机系统结构——量化研究方法》(第4版)(电子社)、Tanenbaum的《操作系统设计与实现》(第三版)(电子社)、Pfleeger的《软件工程》(第3版)(人邮社)和韩家炜《数据挖掘:概念与技术》(第2版)(机工社)等一大批世界级教材名著引进。
第三,教材普遍开始进入立体化和网络化的阶段。对于受众比较广的基础课教材,配合教育部的精品课程建设,很多出版社都开始围绕主教材,开发各种习题集、实验教材、练习册、教师参考书等辅助产品,并提供可下载、复制、在线浏览的教学视频,教学软件等多媒体支持,甚至有的出版社还下大力气建设教学资源库、学科数据库、教学配套网站等,全方位为师生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这大大提高了教材的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
渠道营销 开启新气象
一方面,随着江苏省部分院校的教材采购回扣案和人天书店案的相继曝光和司法介入,民进中央鉴于高校教材图书发行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提出《关于规范大学教材图书发行市场的提案》,都使业内对高校教材销售渠道曾经长期存在的一些“潜规则”有了更深刻、更清楚的认识了解,并为这一沉疴的解决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另一方面,改变销售渠道的无序竞争已经成为共识。今年7月,全国大学出版社协会在第三届全国大学出版社营销论坛上发表了《建设和谐高校教材市场倡议书》。我们看到,高教社等行业领先者开始不惜暂时的市场份额损失,着手大力整顿市场,更加严格地管理和规范销售渠道。新华书店系统以新的姿态重新介入大中专教材发行,使高校教材销售有了渠道更广、渗透力更强、信誉度更高的合作伙伴。
与此同时,以出版社为主力的比较深入的教材市场营销也成为常态。主要出版社均采取了周期性的教材巡展、数据库直销等措施,并纷纷建立本地化的院校代表制度,有的更大力建设跨地区的办事机构乃至分社,等等。越来越多的出版社编辑和营销人员在深入高校、推广教材的同时,也充分了解一线需求,开发新的教材或者修订已有教材,初步形成了良性的产业循环。
面临的一些问题
从教材开发的微观环节来看,因为编写教材一般不计入工作成果,学校对教材编写的重视不够,教师、尤其是有一定学术水平的名教授参与教材编写的积极性不高。另外,教材定价偏低,加之由于竞争导致总平均销量又有萎缩的趋势,教师写书的回报越来越少,这进一步影响了教师写书的积极性。因此,近年来由中青年学者编写的真正高水平和高质量、反映学界和业界进展、对教学有促进作用的优秀教材并不多见。而少数成名的教材作者,则在出版社利益推动下,将成名作改头换面或者系列化,客观上造成了一稿多出的局面。
从教材采用的环节来看,目前在大多数学校,选用哪本教材基本上与教学效果和学生反馈没有建立起联系,不少教师的教材多年一贯制,有的甚至取决于各种说不清楚的因素,这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优秀教材真正进入课堂,有的还为腐败滋生提供了温床。
这两个关键环节存在的问题,造成了目前市场上劣币驱逐良币的趋势。一方面,自产自销(几校合编共用)性质的品种偏多,其中不少由于缺乏完善的试用—审稿机制,存在拼凑、攒书、低水平重复现象,甚至有某主流教材的明显错误和疏漏传播到多本同类教材上的现象。另一方面,占据市场优势的传统主流教材中,有少数由于历史原因存在内容陈旧老化、体系结构封闭、与实践脱节等缺陷,又因为长期不予修订或者修订不力,影响教学效果。一个很能说明问题的指标是,在主要的网上书店,即使是一些目前使用较多的名牌教材,也无法博得大多数读者(其中不少是使用了教材的学生)的认可和好评。很多教材要么是骂声一片(往往说明使用率不低,但满意度不高),要么是门可罗雀,无人问津(很可能是自产自销,外人无法质疑)。而国外的优秀教材,即使定价比专业技术图书要高很多,仍然会有稳定的销量和很高的评价。
与此同时,目前教材出版还存在结构上的问题,出版社更多地在基础课、核心课等利润丰厚的领域竞争,而一些学生人数较少的新兴课程教材、研究生教材和实验教材非常缺乏。
凡此种种,如果不能尽快改变,最终必将影响到整个出版市场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