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先生说,曹操代理兖州牧以后,就带兵和黄巾军作战,“据《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魏书》,这个时候,曹操的军事力量是不如黄巾军的。黄巾军有战士三十万,加上随军人员共一百万,曹操只有上千人,而且老兵少,新兵多,因此'举军皆惧'”。以上千人对敌三十万人,有点匪夷所思,但易先生言之凿凿,有根有据呀。还是翻出原文看一看吧:“太祖将步骑千余人,行视战地,卒抵贼营,战不利,死者数百人,引还。贼寻前进。黄巾为贼久,数乘胜,兵皆精悍。太祖旧兵少,新兵不习练,举军皆惧。”“将步骑千余人,行视战地”,这是战前的察看地形,较大规模的侦察行动啊,想不到被黄巾军发现了,发生了一场战斗,“死者数百人”,那回来也只有数百人了。很显然,“举军皆惧”的“举军”决不会只有这数百人。盛先生推算,那时曹操的军队大概已拥有几万人。看来,易先生在开讲之前,对原著的研读还是不够仔细。
易中天说,袁绍战败,陈琳被俘,曹操责怪陈琳在为袁绍写的檄文中骂祖宗三代,陈琳谢罪说,“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易氏还说这事记载在《三国志·陈琳传》正文,不是野史,应该可信。但《三国志·陈琳传》是没有“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这八个字的,最早记载类似的话的,是《萧氏后汉书》、《郝氏后汉书》和北齐魏收的《魏书》,作“矢在弦上,不得不发”或“矢在弦上,不可不发”,这些书后世已佚,在北宋的《太平御览》等类书中有引用,《三国演义》用了这句话,而作“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看来,易氏用的还是《三国演义》。我有时在想,如果易中天先生查究一下其中的原委,以此为素材绘声绘色地描述一番,听众也会很感兴趣的。类似的例子还有“青梅煮酒”,易氏以之与三顾茅庐、赤壁之战等并列作为三国时代的重要史事,但实际上这也是《三国演义》的添油加醋的描述,曹操确实请刘备吃饭,但没有“青梅煮酒”。“青梅煮酒”一词最早见之于北宋词人晏殊的《诉衷情》词,“青梅煮酒斗时新,天气欲残春”,后人在文学作品里多袭用之。再说曹操请刘备吃饭,乃是夏六月,已非青梅煮酒时节,当然作为文学作品,也不必深责。
易先生《品三国》的一大特点,是对曹操这个历史人物着墨最多,而且处处褒奖有加,这倒没有什么问题,只是有时候为此而将不同的时空拉到了一起,就有所不妥了。易先生说:“实际上,就在曹操军民官兵丰衣足食的时候,袁绍的士兵在河北吃桑葚、袁术的士兵在江淮吃河蚌。连桑葚和河蚌都没有吃的就吃人,……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和曹操争雄?和他们相比,曹操又怎么可能不是英雄?”可是,根据《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魏书》等史料,袁绍的士兵在河北吃桑葚、袁术的士兵在江淮吃河蚌的时间,是在曹操屯田之前,其时曹操的部队也缺粮。正有鉴于此,曹操才定下了屯田之策。况且在曹操屯田有所收获以后,袁绍所据有的冀州仍称“带田百万,谷支十年”。易先生将因果和时空关系搅在一起了。
易先生在《品三国》上册里先是说关羽爱上了一个女人,结果被曹操留下了,后来又说,曹操抢走了关羽的老婆。有点自相矛盾。根据各种史料,事实是关羽曾经看中一位女子,让她留下来,却不敢就收为己有,而是多次向曹操报告了这件事,曹操让关羽把那个女子送去看看,因为那女子长得很漂亮,曹操就收下了。所以这个女子不是关羽的妻子,所以也就不存在曹操抢走关羽的老婆这回事。不过这件事情,曹操的确是做得很不地道的。黎东方先生的《细说三国》的“吕布”篇里生动准确地讲述了这件事。
黎东方先生很注意这个问题,他在《细说三国》的“赤壁”一篇中说:“《三国演义》描写赤壁之战的经过,十分精彩,在文学方面是一大成就;可惜与事实太不相符。我们写历史的人,为了忠于史实,忠于我们的读者,不得不把演义上的若干有趣的故事,一一指出其歪曲史实,或凭空捏造之处,令有些读者扫兴,甚至引起少数人为演义的作者辩护,真是很不得已。”这种态度就对了。
五、
《品三国》中涉及官制方面的问题也不少。
在《品三国》上册中,易先生说舒仲应是袁术的“丞相”。确实,袁术自命不凡,急于称帝,打出“仲家”皇帝的旗号,旋成众矢之的,两年后为曹操所破病死。他的短命王朝有没有封过丞相,谁也未曾考信过。现在易先生品出了一位袁术的“丞相”,所据何史?各种史料中有关舒仲应的记载均出自《后汉书·袁术传》:“术兵弱,大将死,众情离叛。加天旱岁荒,士民冻馁,江淮间相食殆尽。时舒仲应为术沛相,术以米十万斛与为军粮,仲应悉散以给饥民。术闻怒,陈兵将斩之。仲应曰:'知当必死,故为之耳。寜可以一人之命,救百姓于涂炭。'术下马牵之曰:'仲应,足下独欲享天下重名,不与吾共之邪?'”其事迹颇为感人,但说到袁术的“丞相”,原来只是“为术沛相”四字。按“沛相”即沛国相,是朝廷派往沛这个封国的行政长官,职责、权位与郡太守相同,与朝廷的丞相全然不是一回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