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窑美人》无“的”首创,拒绝欧化

    在最近的小说文体试验中,程庸的长篇小说《官窑美人》大约最引人注目。小说一经刊发,一月余就重版,当进入畅销书行列。小说的第一卖点,正如评论家杨扬所说的“第一部通过描写旧贵族收藏世家的变迁来反映上海生活”,通过一个古玩世家子弟的淘宝故事,想恢复过去富豪家族的峥嵘岁月,既牵涉到错综复杂的爱恨情仇,又有父辈遗留下来的家族恩怨。小说还有一个亮点,就是整部小说竟然无“的”。 

  一部25万字的长篇小说拒绝用“的”,的确是全国首创,如何写成?在现代语言中,写一篇无“的”短文容易,但写几十万字的小说自然很难。据专家统计现代汉语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字是“的”。有“的”无“的”,确实易与文体简洁产生联想。事实上,过去许多语言学家如吕叔湘、王力等,曾多次创导汉语言的简洁生动,当代的大作家余光中曾作这样的测试,要看语言简洁与否,只要看为文,通常二十个字里只能出现一个“的”,超过两个则是罗嗦。事实上,当下许多的报刊文章,二十个字里出现了三、四个“的”,司空见惯,的确成了“的”灾,完全违背了中国传统语言文学简洁生动的美学规则。

  自上世纪初废除文言、提倡白话以来,有许多专家一直持反对意见。反对者中有许多意见是可取的,有一部分并非反对白话,而是反对汉语的欧化。他们以为,即使用白话也要保持汉语的特色,再说,这一点完全能达到。中文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象形语言,是中国的国粹,也是世界语言大家族中独特的景观,受到世界各族人们的赞赏。因此保护中文的纯洁性,每一个人都负有责任。不仅是中国,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保卫自身语言的纯洁性,如法国、德国、意大利等,这些国家力图脱离英语的包围,赞美保护自身的语言,一个西方语言学家曾说,如果一个国家连自己的语言都保不住,那么是很危险的。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程庸在小说中如何做到无“的”的,大致归纳有三个特点,首先,他尽力吸收古汉语的特性,就是少用修饰语,使中心词突出。小说主人公李茗沁称赞徐楣丽,“你自己不晓得这画面有多美,老房子虽然破旧,但圆柱配横梁,墙上镂空冰盘窗,桌上都是中式点心,再加上一个官窑美人坐在其中,穿着,发型,气息,这气氛汇总起来,就是唐朝一景。”还比如“来了一队身穿花衣裳的老外”,改成“来了一队老外,皆身穿花衣裳”。其次,宾语前置,主宾换位,或者把修饰语单独列出。如“这是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把“境界”前置,就能把“的”去掉。第三,长句尽量分成短句,这样视觉上有短促简洁之感。小说中还用了许多方法,如用其它虚词来替代,既可省“的”,又可达到古色古香的效果,等等。

  有评论家这样说:“《官窑美人》的语言是献给上海的诗,小说没有用‘的’,为什么呢?程庸立志构造一种真正配得上那些瓷器也配得上海的灿烂、悠远、古雅、沉厚的语言,程庸的这种写作方式,让我想起南方写作或者海派写作早已失却了的传统,那个在韩邦庆的小说中曾经昙花一现的传统。”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