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报:“黑蓝文丛”的作者们对小说艺术本身的探索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上世纪80年代的先锋派作家,你们怎么看待他们?
陈卫:他们当时确实不得了,但我们对他们有扬弃。苏童、余华等的作品,当时写得最棒的,但现在看就觉得很弱,原因就在于他们受阅读的影响太大了,连作品前面大段引言都是博尔赫斯、卡夫卡、马尔克斯的。不可能说一个作家对另一个作家有巨大的影响而导致那个作家非常厉害,而那个时候是一种集体的不可控制的模仿,而且他们掌握的还是陈旧的理念。马原开设文学讲座时的讲稿把当初创作的毛病都暴露了,在黑蓝论坛还曾引起巨大的争论。现在中国深受西方影响的阅读时代已经过去了,而且今天的影响不是直接的影响,而是经过自我消化后会形成自己的东西。
赵松:那些作家中,我挺喜欢莫言,他的作品足够繁杂,足够精锐。上世纪80年代大量翻译西方作品,在我们看来当时并没有消化。他们那代人没完成一个过程,当时世界很多观念都很先进,他们并没有新的发展。临摹是手段,不是标准,不是说临得像就是好的,最终要脱出来,临摹的过程就是获得自由的过程,模仿后要去建构自己的东西。我们今天为什么批判先锋派,就是因为他们的模仿还没有完成一个“脱”的过程,然后就成名,接着就下滑。
“对他们要假以时日”
信息时报:对“黑蓝文丛”第一辑有什么期待?
赵松:如果能成为一种现象就知足了,并不期望它能怎么样,比如我自己,写到什么程度我心里有数,不会觉得它有多么了不起。这是一种尝试的体现,也许有些效果好,有些效果差。
信息时报:接下来的出版计划是什么?
陈卫:黑蓝文丛第二辑大概在7月15号左右启动,可能会在年底或者明年出。
信息时报:希望给当代文学和读者带来怎样的影响?
赵松:我认为读者是培养出来的,你要持续发出声音,大家才可能注意到。我们的声音需要更强大、更独特。我觉得出现这种声音是一个好趋势,让人看到希望和独特的可能。它将来可能会产生重大效应,比如那些比我们小的孩子,他们会发现,哦,原来还可以这样写。真正的好文学可以让读者有发现的空间。
信息时报:你所了解的包括黑蓝文学网站这批作家在内的年轻一代作家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陈卫:第一,他们对小说有清醒和成熟的反思,带着反思和警醒在写作,第二,他们的警醒和写作都是持续性的。所以对这一拨作家要假以时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