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30日下午14:30,“黑蓝文丛”主编兼黑蓝文学网创办人陈卫和赵松、马牛、柴柴、洪洋、顾湘五位作者准时出现在广州博尔赫斯书店。黑蓝文学网创办于2002年,是一个推崇实验、独立、探索的纯文学网站,这是首次推出的网站作者个人作品集。面对媒体和读者,年轻的作者们显得有些生涩,陈卫和年纪稍长的赵松说得更多一些。见面会结束后,记者约陈卫和赵松到书店一楼的小咖啡馆继续聊,直到夜幕降临。他们谈到了对当下中国纯文学现状的不满、黑蓝文学网的努力、文学独立、先锋小说种种话题,其中不乏批判,又充满了对文学的理想。他们不仅在谈,也早已在做,包括这次出版,正如陈卫在“黑蓝文丛”序言中所说的:“最具批评力量的,正是行动本身”。
一次出版的冒险
信息时报:在从网络走向出版的过程中,“黑蓝文丛”经历了什么?
陈卫:黑蓝文丛的出版获得了资助,但出版过程比较波折,花了半年多将近一年时间,期间也换过出版社。这个过程中最值得珍视的是作者,他们的文学创造是最不能被发现的创造,出一本书仍是非常艰难的,像我们这种更难。尽管这样,我仍然强调的一点是,如果要改变我们所做事情初衷的话,宁愿不合作,如果没有独立性,我也没兴趣做了。
信息时报:黑蓝网站第一次出版就是五位作者的个人作品集,其中三位作者赵松、马牛、柴柴都是第一次出书,而且以丛书的形式。
陈卫:黑蓝文学网在出版这个动作上已经等了很多年,出一本的话我觉得力量不够,我希望一开始就把最难的事情做下来。丛书出版的风险确实有,我想这套丛书是不能以市场来检验的。但从出版社目前的反馈看,这套书的销售并不是最差的,甚至超出了出版社的预期。
信息时报:现在中短篇小说的市场不是很好,但“黑蓝文丛”结集的都是中短篇小说,因为黑蓝文学网的论坛规定只能发中短篇,为什么?
赵松:有多方面的考虑:一是中短篇小说一直在国内是不受重视的。二是中短篇小说更适合网络阅读与交流。三是中短篇小说更能体现小说的艺术特点。四是中短篇小说也更能磨练作者的写作功夫。
陈卫:目前长篇小说的出版市场太滥了。如果中国当代长篇小说创作在某个时段内有持续的发展,到一个比较好的地步,我们也可以做长篇小说,但对长篇的出版要求会更高。目前黑蓝论坛仍限定中短篇,在6万字以内。
信息时报:“黑蓝文丛”为什么选择在博尔赫斯书店开发布会而不去更大众的地方做签售?
陈卫:我们只要想要的读者,即对独立文学、文体的革新和反思有所关注的那部分读者,可能会少一些。但如果喜欢郭敬明的同样喜欢我们,肯定是有问题的(笑)。
赵松:目前纯文学的书可能5000册还会剩很多。黑蓝文丛首印6000,并不是说我们要追求小众,而是现实就是这样,市场对纯文学的吸纳度就是这么高。
什么是“独立文学”
信息时报:“独立文学”是“黑蓝文丛”做宣传时经常提到的,赵松对“独立文学”的解释主要针对文学“触电”(经常被改编成影视作品)问题,认为与影视结合会导致文学的不独立。作为“黑蓝文丛”的精神所在,“独立文学”还有什么含义?
陈卫:我们所说的“独立”是指作者不在传统的作家体制内,也不在市场的操纵下,同时警惕模式化的写作。一些作家可能不在体制内,也不在市场的运作下,但他陷于一个自我的模式。有经验的读者,可以看出一个作家是否有在艺术上自我超越的意识,这很重要,是一个好作者的基本素质。
赵松:当然不是说跟影视结合的文学作品就绝对不好,而是对于作者来说,不能因此而影响创作的独立性,现在有很多作者恰恰是被影响了,如为了便于改编,某些小说的叙事艺术在倒退。对独立文学而言,“触电”只是一个例子。
信息时报:可否简单谈谈“黑蓝文丛”五位作者各自的创作特点?
赵松:5个作者都很自觉地在形成自己的一套方法,各不相同。我的小说有一种空间的意识,通常不会提供一个完整的、可供描述的故事。马牛善于把场景放大,比如他会利用梦,把不同场景放在一起,显示非逻辑性的东西;他对素材信息的利用,会产生奇怪的效果,让人好奇。洪洋相对来说写得比较传统,我个人认为,他受郁达夫影响比较大。柴柴很早就开始写,她把自己的感觉用单纯的方式表达出来,我认为是最难得的。顾湘写作过程比较长,出名时间比较早。到目前为止,我认为她写得最好的还是散文,她写散文是非常放松的,异想天开,把经历写得很奇妙。
陈卫:黑蓝文学的创作针对过去有一种成熟的反思,不是很偏激的反传统或对传统的遗弃,而是杜绝那种陈旧的方式;他们也不是很偏激的所谓“实验”,那其实是一种很伪的东西。目前我很难用一种通俗的方式来解释,只能说,每个人从里到外都不一样,对于真正有经验的读者来说,从第一句开始就能感觉不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