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景行 无心插柳 “拣来”传媒人生

    和时间赛跑的无限可能

  最近,或许因为香港回归十周年将至,而他关于香港这十年变迁的新书《香港十年》又刚出版,曹景行特别忙,采访和约稿不断,在与记者交谈的过程中不断有电话和短信进来,大多是与此相关的邀约。他说这本书其实最初并未想赶这个时间出版,后来编辑选稿以及向主管部门送审都异常顺利,出版时间就提前到香港回归十年纪念日之前了——这实在又是他生命中的一个“偶然”。 

  每天看报纸4个多小时,上网4个小时的习惯,他用在阅读和信息搜集上的时间比做其他事情花的时间都要多,“做新闻就非得这样不可,”他说,“我在任何一个城市,无论香港还是北京、上海,都会买10份左右当地的主要报纸和时政类杂志,将这些读完后就上网浏览新闻。”同网络相比,他认为报纸有其“快”的一面:“这里所说的快并非指信息发布的时效快,而是说通过纸媒体获取信息,展开报纸就能读,而通过网络则要打开电脑,连上网络,点开页面。”他不否认网上的很多信息是重复的,他对这两年很火爆的博客也不太“感冒”,觉得博客的更新没有规律,大量浏览博客太浪费时间。至于电视,“当然也会看看,毕竟我是做电视的”。 

  在信息海量、传播手段多元、交流方式便捷的今天,曹景行承认这对做媒体而言是好事,但也会因此产生很大的新闻压力:“今天的信息获取是24小时不间断的,如果早上6点钟有人发短信提供新闻线索,我就得马上着手去做。短信是随时的,除非我敢关掉手机睡觉,那也只有不做新闻了。事实上,有些重要的新闻就是这么来的,我觉得现在的媒体是在追着新闻跑。即使是报纸,也不再是原来一天一个轮回的节奏,为了抢新闻常常要加班,由此也会发生一些来不及认真核实,最后出错的情况。电视更不用说,都快被新闻给逼疯了。” 

  说起未来的打算,曹景行设想了无数可能。清华大学的教职实现了他在北京生活、教书的愿望,他说这个学期结束后就有三个月的长假,可以到处走走,这是以前在香港做节目时无法想像的。对网络,他很感兴趣,想要以后能对网络视频评论,网络个人化评论进行一些探索。他希望慢慢过渡到不再做固定工作的状态:“比如我要讲课,可能就是讲上两三个月,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一讲就是两年。做节目也一样,不希望时间被限制得太死。我需要多一些属于自己的时间,尝试做做网络,做做电台节目。”记者问他是否有兴趣像姐姐曹雷一样搞电影配音,他笑说:“当然有兴趣,我曾帮姐姐他们翻译过一个根据狄更斯作品改编的BBC电视剧本。我的声音还算有些特点,人家听得出来。” 

  手机响了,他向对方耐心描述自己所在办公地点的方位。过一会儿,有人敲门,两位采访者进来。曹景行精神饱满地打招呼,坐下,新一期的“节目”开始了。

第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