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获奖图书评介

  《1860: 圆明园大劫难》,(法)伯纳·布立赛著,高发明、丽泉、李鸿飞等译、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 年出版

    圆明园的废墟伫立在北京西郊,供人凭吊,引人深思,它是中国人心头永远的痛。但是在西方,在亲手参与制造过这一历史事件的国家,此事几乎已被淡忘,甚至法国人自己也说,这不光彩的一页在有些地方常被“有意掩盖”。现在,一部由法国人著述的反思历史之作《1860:圆明园大劫难》问世了,它的中译本厚达1400多页,也于2005年,即中法文化年之际在中国出版。这是一部值得珍视的大作、力作,意义深远。

    作者伯纳·布立赛是一位兼具历史学家和资深记者双重身份的作家,他面对“伟大文明被摧毁的痛苦记忆”,决心写一部专著。但是,资料稀缺,无现成图书可用,他用了几年时间,从散见的文件资料中,包括当时军官、外交官和神甫们的见证录以及当事人的手记等等,进行了汇总、筛选、发掘、鉴别。在此艰苦细致工作的基础上,他以相当客观公正的史识,揭示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进程和后果,叙述了焚掠圆明园的全过程。

    从法国学者角度全面正视和反思这一事件,此书是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如果说以往我们只有主要情节的概括了解,那么此书的一个突出贡献是,它从侵略者自我招供的角度,详尽讲述了圆明园劫难的整个过程及其惊人的惨烈情状。

    近年来,我们听到一种声音,说“落后就要挨打”,这话本没有错,但有人却据此把侵略行径变成了理直气壮之举。这就让人怀疑了。此书让我们更清楚地明白,不管清朝是如何的腐朽不堪,都不应该成为列强侵略和蹂躏中国领土的理由。正如作者尖锐的提问:“应该到中国去吗?”(雷达)

第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