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风靡大街小巷的电视剧主题曲《铁血丹心》、《霍元甲》和《上海滩》让大家开始为粤语歌着迷。当时很多人家里还没有电视机,这几部电视剧我也是和小伙伴们一起在隔壁部队大院的会议室里看的,当时的场面蔚为壮观,跟看一部露天电影似的,大家都被剧情深深打动,全场几乎鸦雀无声。第一次听板砖双卡录音机;第一次在广州街头的小贩摊前录制港台流行音乐……至今那些场景偶尔还会在我的脑海中闪现。很多人可能觉得不可思议,觉得跟讲神话故事似的,但对于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而言,却是一段永生难忘的经历。
从那时开始,粤语歌(广东话)成作为一种时髦的文化产业涌入内地,成为主宰华语乐坛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产业。早期粤语歌坛,十分流行小调型歌曲,不单是在女声歌曲中多见,而且也常见于男声歌曲,如许冠杰、罗文等。也许是粤语本身的发声特点,我自己觉得这样的歌曲十分耐听,很符合中国式的传统审美情趣。周启生、梅艳芳、徐小凤、林子祥、叶丽仪以及后来的四大天王等歌手逐渐将这股潮流推至前所未有的巅峰状态。当时的氛围滋生出许多经典的粤语歌,如陈慧娴《飘雪》、《千千阙歌》,陈百强《一生何求》,张学友的《分手总要在雨天》、王菲《爱与痛的边缘》、许冠杰《沧海一声笑》,成为街头巷尾争相传唱的经典名曲,那时许多本土歌手长期一直坚持演唱粤语歌,如张国荣、谭咏麟、许冠杰、罗文、达明一派等等。可以说那时的粤语歌是华语乐坛难得一见的奇葩,它创造的奇迹足以载入华语音乐史册。
遥想当年,华语乐坛除了香港地区以外的歌手(邓丽君、王杰、郭富城、张信哲、苏慧伦、周华健、巫启贤也都勤学苦练粤语歌,挤破脑袋试图占领这块令人垂眼欲滴的乐土。很可惜当年的辉煌场面再也不见踪影,香馍馍已经变成了发馊的馒头,成了一种记忆,被我们摒弃;成了一部尘封的日记本,被主宰者打入冷宫,过着悲悲切切的苦难生活。
之所以出现这样令人始料不及的事情,其实主要的原因是在文化发展进程中出现了难以避免的观念冲突,它使粤语歌时代忽然之间走向末路。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当年的粤语歌曲在最底层做基石和铺垫,如今的流行乐坛抽掉舶来的所谓技巧和元素将不堪入耳!
“地域特色”是众多音乐家们开拓思维的宝地,它从不束缚于市场,如同京剧、台语、闽南语、陕北民歌、天津快板能够受到人民的爱戴,这充分说明了它本身就具有的很强的个人魅力,无论经过多少绚丽的包装,也如璞玉一般永远映射出其独特的魅力,不可能被时代的步伐抛弃,也不会受到人为的制约就此消声匿迹。每个地域都有它独有的文化,泱泱大国的文化底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宝贵财富。但现阶段的需求者却如同小型煤矿的无证矿主般毫无计划、不计后果的毁灭性开采,让一片绿洲变成了荒漠,让美丽动人的“城市民歌”少女迅速变成了老大妈,那支心中最美的花朵早已成为某种记忆,在我们的梦中开花结果并迅速凋零。
粤语歌亦是如此,香港盛行的粤语和我们内地人的国语没有什么区别,而年轻人创作的音乐大多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应该说发展空间还是巨大的。另外,早期的音乐人如黄霑、郑国江、卢国沾等,亦是凭借自己较高的文学素养,在流行曲的歌词上,作出史无前例的改革:摒弃传统的“粤曲风格”,将歌词写得更贴近现代人的生活;同时开拓新的题材,撰写非情歌,将“粤语流行曲”的热潮推上高峰,并使“流行曲歌词”升格到艺术层次,而不会受到人为因素的制约。
如果要追寻粤语歌走向没落的根源,我想与香港唱片公司有很大的关系。香港的许多唱片公司为寻找赚钱途径逐渐让歌手摒弃自己的强项,有杀鸡取卵之嫌。许多人舍弃了他们本身应该发扬光大的粤语歌,拒绝了赖以生存的母语,而是以演唱国语及英文来向市场献媚,开始迎合内地歌迷的口味,将市场取向大范围的向内地倾斜,这是粤语歌产量急剧下滑的原因之一。
另外,香港的许多唱片公司为了利益,为了大规模的进军内地市场,降低进入流行音乐的门槛,尝试邀请电影界受欢迎的演员成为歌手,或者物色模特儿成为歌手,令香港乐坛变得只重视市场和形象而不重视歌唱实力,大量只有外表但歌艺平庸的新人在乐坛涌现,当红人气组合Twins不正是这时期出现的产物?应该说这时候已经粤语歌已经注定了走向堕落的命运,这种堕落与其电影市场低迷有异曲同工之处。
很多人不唱粤语歌了!但这并不代表它已经完全没落。其实在香港仍然有少数的歌手在支撑着这块华语乐坛的门面,如陈奕迅、侧田、林一峰等歌手。同样,在内地这些人逐渐成为主流音乐,开始博得内地专业人士及乐迷喜爱,更为欣慰的是,这些喜爱没有停留在表面上,这一点尤为难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