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冠文关注民生,电影创作几乎全部取材于地道的香港小市民生活,反映草根趣味和小人物们的喜怒哀乐,尤以表现劳资对抗的打工仔电影为多。当时香港刚刚走过股市狂跌的经济低谷而迈入经济起飞期,许冠文的电影使香港民众跟着他一起对上层人物嬉笑怒骂,为笑中带泪的劳碌生活唏嘘感慨,成为迷惘现实中最大的解脱。
现实中的许冠文,虽然贵为引领一代电影潮流的超级巨星,个人生活却宁静而平凡。他喜欢钓鱼,喜欢足球,喜欢研究哲学和黑洞。他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与太太厮守三十余年仍然在享受浪漫爱情,他会在微雨的天气里带太太去沙滩散步,太太则很喜欢变着花样煮菜给他吃(虽然“她煮东西一点也不好吃的!”)。
自1982年获奖之后,许冠文又陆续拿了六次金像奖影帝提名,但是观众们对电影的口味不断提升,称霸喜剧领域多年的许冠文渐显力不从心。正在这个时候,香港出了个周星驰,逐渐取代了许冠文的地位。
1990年合作《新半斤八两》之后,许氏兄弟在影坛急剧减产,早已成为香港歌神的许冠杰于1992年退出乐坛移居海外,许冠文专注于导演、监制等幕后工作,并热心投入社会事业,尤其致力推动香港电影发展,任职香港影协、导演会、演艺人协会等,成为演艺界获得“太平绅士”称号的第一人,还担任了中国国务院香港事务顾问。他仍然是老一辈香港人心目中的喜剧之王。
林碧琪:“中国的山口百惠”
林碧琪在香港金像奖的历史上创造了两个纪录:一是最年轻的影后,获奖时年仅十七岁,尚未成年;二是作品最少的影后,迄今为止只拍过一部电影,就是当届获奖的那一部。
1982年的香港影坛,正处于“电影新浪潮”全面开花之际,涌现了一大批成功电影人和令人耳目一新的电影作品,如《烈火青春》、《喝彩》、《第一类型危险》……迅速将香港电影推入黄金期。
1966年出生的林碧琪想必还不懂得这些。当时的她十六岁,家庭不和,无心学业,流落在街头做“小太妹”,在平平常常的一天里被导演黎大炜看中,从此改变了她的一生。黎大炜在那一年也是位新晋电影导演,刚随师父麦当雄从电视台转战影坛,筹拍一部反映青少年社会问题的电影《靓妹仔》。一身锐气的麦当雄和黎大炜决意将《靓妹仔》拍成香港史无前例的半纪录片式电影,全部采用现场录音,演员也都起用贴近角色本身的新人。为此黎大炜耐心地从街头找了几位漂亮又有个性的“太妹”来参加演出,包括林碧琪和后来颇有名气的温碧霞。个性洒脱的林碧琪完全不觉得拍电影有什么了不起,提出“不做女主角就不拍”,黎大炜一口答应,不但由她做女主角,为她度身定造剧本,甚至直接给女主角命名为“碧琪”。
《靓妹仔》上映之后,在香港影坛和社会中都造成空前轰动,票房超过一千万,名列年度十大卖座电影第九名。虽然影片阴郁而冷漠的氛围、对社会黑暗面的大胆揭露及部分限制级的镜头引起广泛争议,甚至连主题歌《自由在我手》都因有“鼓励青少年离家出走”的嫌疑而被电视台禁播。但影片独树一帜的拍摄手法大受好评,至今仍被誉为“电影新浪潮”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女主角林碧琪的个人表现则被公认为亮色中的亮色。这位初登银幕的新人精准地塑造了一个堕落少女的形象,充分演绎出了女主角倔强、高傲、自暴自弃而又凄凉无奈的心态。大导演李翰祥看过《靓妹仔》之后甚至断言:“大家都说林碧琪是中国的山口百惠,我想有一天,山口百惠会被称为日本的林碧琪!”
1983年,林碧琪拿下影后桂冠,其前途可想而知。然而她的自我个性并没有因为成名而改变,她始终是一个沉默甚至冷漠的女孩,出席电影界活动时经常不声不响地中途走掉,弄得导演和制片人大为头疼。《靓妹仔》的成就使她赢来了诸多片约,也赢来了爱情。自小饱经孤苦的林碧琪毫不犹豫地选择退出影坛走入婚姻殿堂。嫁为人妇不久,林碧琪诞下麟儿,生活平安富足,自然是再也没有回到影坛。
麦嘉:和洪金宝是空前绝后的“双胞影帝”
光头麦嘉并不是从小就光头。青年时代的他,也曾长发披肩,胡须满面,一副嬉皮士派头。他也不是从小就立志搞电影,他的专业本是电子工程,只是在美国读书的时候日日钻去唐人街看港片,总觉得那些电影不尽如人意,心想还不如我自己去拍!当了几年电话公司工程师后,麦嘉重回大学转修电影专业,参与了几部美国电影的制作,然后揣着一千美元,回到香港闯影坛去也!
那是1973年,麦嘉二十九岁。那时候的香港影坛全然是邵氏与嘉禾的天下,李小龙刚刚去世,功夫片方兴未艾,粤语电影全面复兴。麦嘉先后与吴耀汉、黎应就、洪金宝、刘家荣、石天、黄百鸣等年轻影人成立了先锋电影公司、嘉宝电影公司、奋斗电影公司,出品了一些创意独特的低成本电影,成绩尚算不错。1980年,奋斗电影公司得到金公主院线老板雷觉坤的赏识,加盟金公主并改名为“新艺城电影公司”。当时连他们自己也不曾料到,新艺城开创了香港电影的崭新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