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苟后来告诉我,他还有第四招,就是开订货会时,把郎老板作为黑名单贴出来。郎老板虽然臭名远扬,但还只是在圈子里传,如果按小苟的做法,就是公示天下。当然,郎老板还是明智,遇到了“真人”,舍财免“灾”了事。不上
提升销量的细节 争取“最惠国待遇”
一次在一家新华书店的业务部,看到业务员的台面上放了一张表,表上列的是要重点跟踪的供应商。我使劲多瞅了几眼,非常地失望,那上面竟然没有我公司的名字。而该业务员平时还说我公司的书卖得好呢?受到冷落的滋味确实不好受,但这是现实。实际上管理上轨道的经销商,都会有他们的ABC管理法,对每一类供应商跟踪的频次都不一样。反过来也一样,对于销量大的经销商,我们关注的频率肯定会高。80%的精力要用在20%的重点客户身上,大家都一样。
如果处于弱势,怎么办?当然要争取最惠国待遇。这种争取决不可能是武力式征服,而要民主式说服。比如当主发一种新书时,决不能把这本书发完就算了,你要问他,有无书要添,凑个件一块发过去;当有一种书改版,通知调货时,少不了也得问问库存;当一个促销活动即将举行时,你要问问他,这个货是不是得多备点;当一个销售旺季来临时,你也要告诉他这个好消息;当该市场的其他客户卖得比他好时,你要帮他分析原因……给客户一个理由,他会帮你添货的。
其实,该业务员并没有骗我,虽然在他的重点服务名单中没有我,但是在180天内传送了近40张订单,也就是说不到5天,就会有一次添货,这难道不是一个好消息吗?
丈量客户的“米仓”
我们要丈量客户的“米仓”。一般对一种书要先有一个基本评估,该市场大致容量是多少,该客户平常占有多少市场份额,上半年大概销多少,下半年大概销多少,心里要有数,这样就比较好跟踪了。
建立终端数据库
这是出差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所谓跑终端,绝不仅仅是看看货架上有没有放你的书就算完事了,还要留下该店的联系方式。一旦有了新书,不妨先从终端开始推广,不一定要有大广告,在一些主要零售网点贴上海报,都会有较好的效果。
有人说,书业营销落后于其他行业(如家电行业)15年,但越来越精细化也是大势所趋。现在一些出版社在各大城市设办事代表,专门在各终端零售网点巡查,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第一时间就会向公司汇报。一个出版社老总给我们做培训,说到做好发行的最关键之处是信息链。终端网点正是最重要的信息链条之一。
把握主发量
有一类客户,需要你先传订单,报订多少发多少,这种情况,最好是按单发货。另一类客户,会以你的意见为准,毕竟你比较熟悉这本书。
主发量过大,有可能导致大量退货,调剂起来也不方便,应收账款也涨得快。主发量小了,零售店都铺不全,遑论二次添货?这也是一个连锁反应。
如何把握主发量?有三个因素很重要。第一, 要对该书在每个省的年销量作一个评估,这方面可参照同类书籍的销量。如果是公司没有出过这类书,不妨跟客户打听一下同行的销售;如果是比较冷门的书,主发量可以适当缩减,但要通知客户将有限的量配到最好的卖场;第二, 根据每个客户的销售能力配货,有的客户A类书卖得好,不一定B类书也卖得好。对于综合性的出版社,品种驳杂,主发时尤其要重视对客户销售能力的评估;第三,考察该客户的信誉,决定第一次铺底的量,信誉好的客户,可以加大铺货量,信誉差的,不妨铺货少一点,如果这本书紧俏,正好借机回款。
把书放到显眼的地方
书到了零售卖场,放个好位置很重要。如果新书一进卖场就被放在货架的最下端,将来的命运就很不乐观了。
如果你有完善的信息数据,可以跟踪主要书城的门市营业员,说明该书的情况,应该会有一些效果。如果没这方面的信息,那就要在出差中做好这件事。我个人的经验是先找到卖场中负责的营业员,询问图书销售状况及意见,然后再建议如何摆放。这样做,一般都能收到比较好的效果。卖场的营业员也会比较配合,毕竟你是远道而来的客人嘛。
制作一份五星级订单
我从事发行工作以来,第一件有成就感的事情就是我制作了一份五星级订单。
刚刚做发行,人员关系、品种特点、渠道结构,都有待了解和熟悉。千头万绪,先挑重点的来做。首先,我将公司数百种产品做了分析,根据销售量、添货频次,给重点品种制定了一份五星级订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