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道涵主持下,1988年成立东方编译所,并亲自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这是上海翻译公司的继续(此时上海翻译公司已改为远东出版社)。许多年来,该所组织翻译了一大批外国有影响的著作,涉及的学科领域包括战略学、政治学、经济管理等,并委托有关出版社出版。布热津斯基的《大棋局》,就是其中的一本。进入新世纪前,鉴于这些书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用价值,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社长陈昕与道涵商量,决定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将东方编译所编译的几十种译著,以《东方编译所译丛》为名,重新整理出版。
道涵同志不仅关心翻译读物,有时还为出版社策划出书方向和选题。1986年恢复建立上海三联书店,道涵说,上海三联书店应该与北京三联有所分工,要编一些经济学的书。后来“上海三联”确实贯彻了道涵的指示精神,出版了大量有特色的经济读物。有一年他在余庆礼堂开会,会后把学林出版社社长雷群明留下说:希望学林能出一本中国与新加坡等国经济比较方面的书。在庆祝古籍书店重新开业的座谈会上,道涵同志提议出一本《四马路志》。他说“过去的四马路,应该与北京琉璃厂媲美,北京有一本《琉璃厂志》,上海也应该有一本《四马路志》。”据陈昕同志回忆,许多年来,道涵向他推荐的选题和可供出版的图书,不下百种。
由上可见,道涵不仅是一个德高望众的政治家,而且也是一位善于策划、善于组织的当之无愧的优秀出版人。
“一个城市繁荣除了商业以外,还有更重要的标志,就是博物馆、图书馆以及大型书店……”
道涵对图书发行事业如同对图书出版一样,十分关心,十分支持。他走遍福州路的所有书店,而且一次又一次,在看书购书的同时,切身体会到图书发行业的甘苦。
只要有图书展览,道涵有请必到,甚至不请自到,而且看得特别认真。据陈木林同志回忆:1981年9月上海第一届书市开幕。汪市长亲临书市,一个摊位一个摊位地翻阅图书,到了南京东路新华书店的“综合馆”,时间已经过去一个钟点,依然兴趣盎然,不停地参观和翻阅图书。据张瑞芝等同志回忆:1985年5月上海第一次举办国际书展,道涵参加开幕式,并会见了国外多家出版公司的来宾,与他们叙谈中国对外开放的方方面面,赢得了参展外商的一致好评。1986年9月举行上海书市,道涵因工作繁忙,白天没空,于10日晚亲临参观。1988年10月,上海第一次举行海峡两岸图书展览会,作为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出席开幕式,并为书展剪彩。
文汇读书周报举办过十多次“文汇书展”,道涵只要身在上海,每次都亲临展厅,一个书架、一个书架地认真浏览,跻身在普通读者之间。
1991年12月,上海南京路步行街和商业区改造工程进入实施阶段。在“黄金地段出黄金”的思想指导下,有一种主张把效益较低的南京路新华书店迁出南京路。一时间,新华书店人心惶惶,到处呼救,百般无奈,最终找到了道涵。道涵知道后当即指出:“一个城市繁荣除了商业以外,还有更重要的标志,就是博物馆、图书馆以及大型书店。一些发达城市的主要商业街上都有书店的存在,为何上海南京路就不能有新华书店的一席之地呢?”在市领导与道涵的过问下,南京路新华书店终于幸免于难。
在道涵逝世一两个月前,因为对出版界情况放心不下,他还特地让葛伟昌同志向雷群明、褚钰泉同志了解出版界情况。道涵除了心系改革开放和祖国的统一大业外,还心系图书和出版。他对上海出版人的谆谆教导,言犹在耳;他为出版所作的贡献,永不相忘;他的高尚的道德情操,永远是我们的学习榜样。道涵同志逝世一周年了,但却活在上海出版人的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