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刚过,一则主题为“辞书的鉴别与选择”整版广告赫然刊登在《新京报》上,向读者介绍“好辞书的标准是什么?如何挑选一本好辞书?如何鉴别盗版、仿冒辞书?”普及辞书购买知识而非单纯的产品宣传,这则由中国辞书出版重镇商务印书馆与《新京报》联合推出的“另类广告”,一时间成为普通读者和出版界的谈资。
就在这则广告发布的前半个月,同样以出版工具书见长的外研社诉北京某出版社侵犯版式设计及不正当竞争纠纷系列案,经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审理,一审判决北京某出版社不正当竞争事实成立。此案成为继2004年12月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诉南方出版社不正当竞争终审胜诉、今年6月商务印书馆诉陕西某出版社不正当竞争一审胜诉后,出版界又一起因封面设计被仿冒而诉诸法律的案件,再次引起业界关注。
一系列辞书因封面设计仿冒涉嫌不正当竞争,一则广告针对仿冒辞书对读者“苦口婆心”,这二者的“不谋而合”,释放出一个强烈的信号:封面创意也是知识产权,在以创新为生命之源的出版业,坚决向“封面仿冒”说“不”!
仿冒 一波未平一波起
辞书是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的统称,历来被誉为“不说话的老师”、“无墙的大学”,因此成为相当多读者的必备之选。也正由于这样稳定而庞大的市场需求,加之其对一般读者来说的专业性,使之成为仿冒者觊觎的对象。
2004年4月,商务印书馆控股的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诉称:南方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新英汉双解词典》使用了与该公司2000年5月出版的《汉英双解新华字典》相同图案的封面设计,只是个别颜色略有变化,极易造成消费者的混淆,属借助其他公司产品的品牌优势销售自己相关产品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一审法院判定南方出版社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南方出版社不服原审判决,提起上诉,二审法院终审维持原判。
2005年7月,商务印书馆以陕西某出版社不正当竞争为由提起诉讼。2006年6月,法院做出一审判决,认为陕西某社版《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在封面设计的元素,如瓦当、图书名称、版次和编写组名称及字体、图标和出版社名称等的排列组合及排列位置与商务版《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完全相同,图书的颜色深浅变化也基本相同,消费者在购买时容易产生混淆和误认,构成不正当竞争。
2006年4月,外研社诉称:该社于2001年7月出版发行的《现代汉英词典(新版)》、2002年2月出版发行的《英汉汉英词典》和2002年5月出版发行的《现代英汉词典(新版)》采用了基本相同的封面、书脊设计,形成外研社独有的风格。北京某出版社于2005年出版发行的《英汉双解大词典》使用了与上述三本词典近似封面、书脊设计,只是个别线条略有变化,足以造成消费者的混淆和误认,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同时,外研社还以同样理由诉此社出版的《现代新英汉双解词典》、《汉英大词典》、《英汉多功能词典》、《高阶英汉双解词典》构成不正当竞争。法院审理认定,五案中北京某出版社行为构成不正当竞争,理应承担停止侵权、消除影响、赔偿损失的民事责任。
短短两年多时间,多家出版社以封面设计仿冒涉嫌不正当竞争与同业对簿公堂,足见当前出版界仿冒跟风的严峻之势。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不法书商和个别出版社受利益驱动,置出版业的社会责任于不顾,大规模仿冒畅销辞书的现象呈愈演愈烈之势,是继盗版之后对原创辞书的又一种侵害形式,其危害不亚于前者。
据商务印书馆策划部负责人张稷介绍,该社近年来饱受仿冒、盗版之苦,不断有出版社涉嫌抄袭商务版品牌图书的封面设计,其中“拳头产品”《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被仿冒的版本达到21个,第5版仿冒品已经“问世”,速度之快令人震惊。有的出版社不仅模仿一两本书,而且有计划、大规模、成体系地模仿。尤为恶劣的是,为迎合读者求新的心理,会在封面上标注“最新版”、“某某年最新修订版”的字样。
商务印书馆发行人员在市场上了解到的情况显示,直辖市和各大省会城市的中心卖场在进货时把关较严,也会向读者主推品牌辞书;读者本身的鉴别能力也较强。而越到地级市、县级市,书店和读者的意识和鉴别能力越差,出版社的控制程度则越小。由于仿冒辞书在定价上比真辞书便宜,并且批发的折扣也很大,所以越是在边远地区,其销量越好,市场占有率越高。而这些仿冒辞书都是正规出版社出版的正规图书,所以书店可以堂堂正正地进货销售。
不少业内人士指出,市场经济条件下,包括出版业在内的许多行业都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浮躁、急功近利的情绪,封面仿冒不仅是一些出版者缺乏创造性、想象力的表现,更是对他人知识产权的掠夺,从而误导消费者,严重侵害原创作品的权益,同时也对消费者权益、甚至出版界的形象造成负面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