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不会崩溃 出版不需冒险

    2001年3月,日本小林一博写出了《出版大崩坏?!》,中文版先由台湾尖端出版公司在2001年10月推出,中文大陆版由上海三联书店在2004年4月上市,书名成了《出版大崩溃》。

  2004年5月,日本长冈义幸写出了《出版大冒险》,我未见过台湾有否出版中文版,中文大陆版由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在2006年6月上市。

  《出版大崩溃》、《出版大冒险》的中文大陆版译者皆为甄西,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柳斌杰分别以《我看〈出版大崩溃〉》、《敢“冒”就有希望》为题作序加以推广。

出版不景气,值得警醒  单纯以字面解释,我认为大崩溃有点过分,大冒险有点悲观。况且,从2003年开始,日本出版非但没有大崩溃也没有小袄溃,而是开始了上升,不知是时势所致,还是吸取了小林一博的训词。不过,日本出版大崩溃的个别踪迹在我们这里却有蔓延之势,值得警醒。

  《出版大崩溃》以对日本出版整体考量为依据,《出版大冒险》则以日本13家出版社产生利润的机制与结构的个案考量为依据,提供了在大崩溃之际的成功经验。这种经验在日本、中国比比皆是,也许不太被重视,现在被冠以“出版大冒险”,加上总署领导倡议,对于业者而言,应该有一读的号召力。中国现有的570多家图书出版社,300多家音像电子及网络出版社、9400多家杂志出版社的社长都应该成为同业成功的追捧者、寻求发展的实践者。

除了品种增加,其他都在减少  日本出版不景气,有数据为证:出版行业的销售总额1996年为2.6564万亿日元,2003年下降至2.2278万亿日元,7年减少16%;图书销售总额1996年为1.9310万亿日元,2003年下降为0.9056万亿日元,约减少17%;销售册数1996年为9.1531亿册,2002年为7.1585亿册,减少22%。不过,也有增长的,1996年出版的新书为6万种,2003年已接近8万种。

  这就佐证了一条潜规则,读者不来书店,书本卖不动,为了维持销售额,就只有增加新书品种;由于市场情况不好,又没有新的营销思维,又使书本更加卖不动。越卖不动越必须增加品种,越增加品种也就越卖不动……

  在一片不景气之中,在众者迷惑之中,也有独辟蹊径、独创新路者,套句日本Seven-eleven的会长铃木敏文的话:“但凡世间都说做不成的事情,一旦有人做了,八成都能成功!”

前行者在为我们做榜样  《出版大冒险》作者在2003年选择了引人关注、业绩尚佳的30家出版社作为案例分析,现在选在书上的是13家出版社,可分两个群体:一个群体为近10年创业的充满锐意进取精神的出版社,另一个群体就是在业界名声很响、创业已久的出版社。现在,让我们看看这些崩溃时代的“宠儿”:

  A 小出版社量身定做接受挑战

  发现者21出版社“无知者”无畏,与4000多家零售书店直接进行交易,出版一种与CD尺寸一样大小的书,以生产制作长期畅销书为最高目标,以一年发行销售3万册为最低目标。在图书交易公司(中盘)垄断的体系中,出版社与零售商的直接操作渠道,被认为是“非正常的出版物交易”,这家发现者21就是在非正常的出版交易中打拼出一条独立的配送线路,与全日本五分之一的零售书店建立直接交易关系,而且,给予零售书店的采购价格也比以往便宜,这就是它的成功之处。“凡是新来出版社的员工,先让他(她)们搞营销,试着搞营销,就会感到出版行当有意思,营销的成果‘立竿见影’,大家往往都乐此不疲。在这一过程中,员工可以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个人对公司履行的职责。”

  迷踪出版是一家“用老东家的品牌开小伙计的店铺”,雇员退职进而收购老板的出版部门而创业的机构,提供了一种选题,不同地域、不同版本的“指南书”连续诞生销售超过20万册的案例,这种操作是很有味道的,可惜,我们这里没有案例。

  新泰茨出版先从出版免费报刊赠送开始,再行开发网站、推出畅销书,实现“驾驭各种媒体,给世人带来‘精神’和‘快乐’。”

  戴歌斯狄尼·日本以18种分册百科全书(亦称零时工杂志、周刊杂志)打天下,走传统的通过图书交易公司的发行渠道,使每种杂志平均每期发25万册~30万册,并尝试登陆欧洲市场。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我们前面介绍的发现者21是以突破图书交易公司与零售书店直接交易为成功点,而这家戴哥斯狄尼·日本则以传统路径为成功点,虽然两家有书、刊之差异,但也说明传统路径有个如何为我所用或所弃的问题。

  德兰士皮的成功是杀猪抹脖子捅屁股,各有各的宰法。设定灵活的折扣率,在折扣上给书店的优惠,按预订册数悉数发货,与零售书店直接进行交易。“对书店来说,如果自身负起责任,用心采购,全力销售,就可以确保比其他出版社多得多的毛利,这样,退货也会减少下去。”这家出版社成立三年重版达到50%,一本发行20万册的书退货仅30册。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