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青春文学:市场下的蛋

    青春文学(包括言情、奇幻、武侠等类型小说)是图书领域一大热门出版物,时下流行的可爱淘、明晓溪、步非烟等人的作品,类型越发趋于多元化,市场策划水平也更加高明。其动辄十几万上百万的销售量或阅读量,更表明了青春文学作为一种定向图书产品,已经占据了众多大、中学生的书桌。

  但我相信,正如本人一样,除了青春文学所定位的读者(大、中学生)之外,其他年龄层的读者大多是“局外人”。因为,我们也许能够体会到青春文学作品里流淌着的青春感,却已无法获得青春的“在场感”(这也是青春文学畅销的重要原因)——我们的青春,已经永久地刻在那尘封的挂历上。在这个意义上,无论你是否瞧得上这些文字,首先应当对这些作品报以足够的尊敬。否则,对青春文学所作的批评,都只能是雾里看花。

  以“非读者”身份参加青春文学“圆桌会议”,可言说的场域自然十分狭窄,但也许更为客观。

  从表现形式来看,当前青春文学有着清晰可见的叙事源流。比如,明晓溪的《泡沫之夏》隐约可见琼瑶阿姨的“小尾巴”——灰姑娘和白马王子的传奇毕竟是爱情故事的经典模版;《我是侠》(小灵狐)则是校园+武侠的改良品种,将虚无飘渺的“侠”因素转移到校园里,自然更有“接近性”(江南《此间少年》是这方面的早期产物);步非烟的武侠作品则加入了奇幻和网游的作料,使之更为轻灵、诡异(相对而言,杜若“天舞”系列的奇幻因素更具中国古典神韵)。

  不难看出,言情、武侠、奇幻、校园等元素变幻组合,可以说是青春文学的酵母;而琼瑶、金庸等人的作品和网络游戏及其所代表的西方奇幻文学(不一定从文本直接获取营养),则是青春文学的奶瓶。这意味着,虽然每一代人的青春史无法重复,但青春牌“心灵鸡汤”的成分却有着不变之处。而青春文学的可复制性,促成了其批量生产的可能性。这并非有意贬低青春文学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是为了指出,青春文学因其市场细分原则,具有一定的市场生产机制。

  也就是说,目前图书市场上畅销的青春文学类图书,大多是“市场下的蛋”——青春文学的读者制约着该类图书的市场生产方向,而市场反过来又决定了青春文学的写作原理。由市场调配阅读资源的好处在于,只要有足够的需求,就可以激发商业化生产。理论上,完全的市场化,就可以完全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相对于前市场经济时代的阅读状况,当下青春文学生产和消费模式,当然更多地体现了读者的阅读选择。因此,片面指责青春文学所谓的过度商业化,实际上是未能洞见市场的人性化一面。

  但必须指出的是,不能因为当前青春文学更多地体现年轻读者的需求,而忽视其(正如上文所述的)“模式化”倾向。

  再从阅读的影响机制来看的话,新生代读者如果普遍满足于上述类型小说,也会产生一定负面效果(因为市场总是以营利为目的,却不必顾及道德上的后果)。在市场共谋的作用下,必然使青春文学越来越“工业生产化”,或者“麦当劳化”。不言而喻,这对其他类型的文化阅读(比如经典著作)可能造成伤害。

  在这种情况下,应进一步发挥市场的力量,通过市场的作用形成更为多元化的新生代阅读景观。



      相关新闻: